(相關資料圖)
?
早晨穿半袖還是有點涼,得穿個外套。5點半的時候氣溫只有十一二度。 一個大爺說,這幾天早晨還是涼。雨沒有下到(下透),雨要是下到了,天氣就熱了。 雨下到了天氣就熱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道是農諺?還是經驗?還是氣象常識? 下雨和氣溫高低之間有什么因果關系嗎?下雨和氣溫的關系不是下雨天氣會涼快嗎?怎么會下雨之后天氣變熱呢?怎么想也想不出這其中的關聯。 后來想,大概是雨季之后就進入暑伏天了,因此“雨下到了,天就熱了。” 我是穿的半袖,早晨升溫快。短短兩三個小時,溫度會上升五六度。如果是太陽底下,體感會更熱。所以等九點回來,就早已經熱的滿身是汗了。 昨天出去燒烤了,去了一個未經開發過的地方,沒有人去過,連牛羊都沒去過。幾米遠的草叢里就有石雞在咕咕覓食。 純天然的環境并不適宜人待著,只有通過人工修飾、雕琢過的自然環境才適宜人居。所以,我們通常說的向往的自然環境都是指的半自然半人工環境。 網上看到一個樂山大佛曾經荒廢不堪和現在修整一新的圖片對比。
?
網友甲:曾經是要飯的,現在是要錢的! 網友乙:理了個發,刮了個須,洗了把臉,好像還割了個眼皮! 網友丙:曾經是俗家弟子,現在出家成佛了! 從這個圖片上可以看出來,純天然好?還是半天然好? 任何東西,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不加以改造,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貫徹進去,都毫無意義,沒有價值。 人和自然、意志和規律的關系,就在于調和。步調一致了,和諧發展。若是不一致,互相頂牛。人戰勝不了自然,意志也戰勝不了規律。 什么是人間清醒?就是明白,自己處在什么樣的位置,該做什么樣的事。 不用對比別人。對比孔子,作為一個中國絕無僅有的“大成至圣先師”。當他未成名時,做倉庫管理員(委吏),就安安心心把賬目做的清清楚楚。做畜牧管理員(乘田)時,就安安心心地把牛羊養的膘肥體壯。當它成名后,就當仁不讓地做獨一無二的“萬世師表”。 做委吏乘田的時候他不知道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嗎?當然知道。為什么不去做?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事。知道做適合自己位置的事是最智慧的,有自知之明的人。 是由于人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吧?總是想做不能辦到的事,為此糾結,為此郁悶,為此不滿,也為此嫉妒。 欲望的本能是促使人不斷進步、努力的一種機制。帶給人的副作用就是,不安分守己,不能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努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最終一無所獲。 孔子說,有德無位不敢做禮樂,有位無德也不敢做禮樂。可人有了欲望卻什么都敢做。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就像昨天,若不是被蚊子叮的滿身是包?又咋能獲得親近自然的機會。 不如意也許就是一種代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