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以來,爆雷聲聲響徹房地產行業,不論是否產生實質性違約,寒意始終籠罩在所有房地產企業上空。產業鏈上下和宏觀經濟皆感同身受。
隨之而來的是,各地不斷大尺度放松限購、限售,首套房貸款利率降至史上最低,AMC表態進場,個別房企獲準示范性增信發債、千億紓困基金成立……政策暖意絲絲縷縷,房地產業在6月短暫回溫,但很快伴隨斷供潮起,在最熱的一個夏天重回透骨寒涼。
其實去年底開始,房地產行業就在掰著手指等回暖了,從3月到6月,轉眼又到了9月,壓力測試逐漸逼近極限,何為救命稻草已不再是坊間的熱門話題。違約的開發商們,集體選擇走出最后一步:債務重組。
所謂債務重組,是指在不改變交易對手方的情況下,經債權人和債務人協定或法院裁定,就清償債務的時間、金額或方式等條件重新達成協議的交易。
今年7月以來,包括富力、世茂、龍光在內的出險房企陸續發布了債務重組計劃。據經濟觀察網報道,實際上,三家房企之外的多數房企,尤其是民營房企幾乎都在著手進行債務重組。
這一輪債務重組呈現出了三個鮮明特點:
首先,由此前一筆一筆債務到期后被動展期,變為對債務全面地、主動地進行管理;
其次,將債務的還款時間節點整體大幅延后,還款周期變長,首期還款比例降低,盡最大可能減輕短期內的還款壓力;
第三,給債權人相對溫和的還款條件,追加抵押物,恢復投資人的信心。
房地產企業選擇此時進行債務重組指向非常清晰:市況改善不彰,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救助上,遠遠不如守住信用,以時間換空間來得高效。
其實各級監管主體的各類救市政策曾被抱持莫大期待,不論是一城一策的調控放松,還是全國層面的信貸放松、并購貸支持、紓困基金成立等,信號意義不可謂不強,但要真正落實到市場主體房企和購房人身上,卻步履艱難。
原因很簡單,紓困方和房企對資產價值的分歧幾乎難以彌和,紓困方害怕泥牛入海,對資產精挑細選、討價還價;房企則擔心一味賤賣資產,會滑至資不抵債的深淵。所以即便簽署了戰略協議,百億救助資金在望,可誰都知道真正到賬遙遙無期。實際上,對大多數房企來說,融資端幾乎都處于干涸狀態。
銷售端也難言樂觀,對品牌房企財務基本面的擔憂,已經成為阻礙購房者出手最大的因素。
于是,信貸環境低迷,購房者信心喪失,房企賴以為生的融資和銷售兩大現金來源雙雙斷流,企業資金鏈岌岌可危,三者相互作用,陷入惡性循環。此時梳理全盤,扯出線頭,穩住信用乃是當務之急,因為開發商如果不能改善信用,金融機構不會恢復信心,一線項目銷售恢復也會無望。而對債權人來說,同意整體化債方案也是無奈的較優選項,否則很可能血本無歸。
隨著債務整體向后展期三四年甚至更久,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有了更多的轉圜空間。但當下的房地產局面,難靠房企一己之力挽回。隨著經濟大盤的企穩,各方信心的穩定,住房多層次供給結構的制度完善,房地產自會進入全新發展軌道,但當前,房企的自救就是穩住信用這一塊最重要的多米諾骨牌,不倒下才可能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