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工廠→出口商→進口商→零售商→消費者”的傳統貿易鏈條,正在向 “B2B或B2C供應商、工廠→貿易平臺→工廠等終端買家(B2B)、零售商/消費者(B2C)”的數字化貿易路徑轉變。
“互聯網企業出海,要著重增加對海外市場、海外營銷等方面的認知,但傳統外貿B2B企業的線上化轉型比較困難,因為他們需要應對的是完全不同規律的線上線下兩個市場,重構一整套數字化理念、運營模式、人才組織等體系。”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在9月22日舉行的“以數字貿易為引擎 外貿韌性看杭州”主題交流活動上表示,如何整體看待和協同處理好兩個市場的關系是傳統外貿轉型關鍵。
伴隨著數字技術變革,讓“線上化”發展成為外貿B2B企業轉型的可選項。與此同時,疫情導致線下展會停辦、海外訂單受阻等影響,則讓“生意上網”成為了必選項。
“疫情三年,改變了我過去十年做外貿的傳統思路,也讓我認識到了線上化轉型的必要性。”Rita在義烏做了十幾年外貿生意,一直都在線下交易往來,直到疫情期間的一單需求才讓她猛然意識到互聯網化的意義。
疫情期間,由于國外一位老客戶急需一批額溫槍,但當時國內貨源緊缺,Rita幾乎動用了身邊所有關系、跑遍了周圍各大工廠產線,都沒能找到合適的貨源,最終幾經周轉才在網上找到合適的廠商。
從頭經歷了樣品郵寄、廠商資質核查、產品合格證明、產品質檢等諸多環節,Rita才得以完成這筆貨物的交付,也讓她這個“老外貿人”開了竅,“網絡的力量果然強大,而且做生意和投資一樣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才能更好地對抗風險。”
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發布的《數字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跨境B2B模式快速發展,已成為跨境電子商務主體,預計至2025年,全球將有近八成的B2B交易轉向線上。
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數字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以數字技術和全球平臺為基礎,能夠整合生態鏈上的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利用信息技術降低跨國交易成本,精準對接國際市場,憑借其交易自由化、便利化等特征,已成為疫情下驅動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韌性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數字貿易不僅僅是將傳統貿易搬到了線上,還包含了貿易相關的宣傳、交易、結算等環節,是集數據、數字技術、數字產品為一體的整體轉型。
對于中小外貿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數字化運營人才短缺、數字生態體系投入和建設水平不足等都成為橫亙在其全球化之路上的障礙,抬高了它的競爭成本。
對此,王健認為,數字經濟的本質是平臺經濟,平臺內的數字化服務商作為連接點,可以實現服務資源的集約分散,對“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管理,從而串聯起跨境貿易的各個環節,并不斷優化和改進各個環節的全流程業務運營模式,提高整體效率。
“關鍵是要找好自己的定位,要基于所從事的跨境電商、平臺電商、外貿B2B企業的特征和差異,在更精準地了解消費者痛點和市場痛點、技術發展和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調整經營思路,實現穩健發展。”王健說。
PingPong 產品總經理戚亞萍表示,通過對外貿企業的觀察發現,他們在資金流的線上化和數字化過程中,存在離岸賬戶開戶難、費用高、操作流程和提現手續復雜等問題,并且由于風控能力不足、資金管理能力弱等,容易造成資金損失。比如,此前就有中小外貿企業由于跨境交易場景復雜,而它們又缺乏資金來源的風險判斷能力而被動“踩過坑”。
基于這些實際業務的痛點,PingPong福貿從外貿B2B企業安全收付款的需求切入,提供了一套集收、付、匯于一體的全球收付款解決方案,并且專門開發了“資金軌跡”一鍵查詢功能,目的就是讓用戶可以實時查看資金進度,降低因資金動向不明而造成資金損失的可能性。
在未來政策與監管創新層面,王健建議可以從四方面著手:一是鼓勵產品與品牌創新;二是鼓勵新業態新模式創新;三是突破針對市場主體、市場客體、監管流程等方面的不合理監管束縛;四是推行數字貿易通道建設試點,可以從區域試點數字貿易通道建設入手,全面加強國際伙伴間的橫向合作和生態合作,推動創建更好的全球數字貿易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