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海上桃花源”的東洛島。陳成志 攝
“連江從海洋大縣邁向海洋強縣,需要更多像邱碧香這樣善于繼承、善于創新的企業家。”連江縣委書記陳勁松說。
(資料圖片)
邱碧香,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福建省優秀女企業家。現年61歲的她,中等身材,一頭干練的短發,走路生風,語調激昂,言談間爽朗的笑聲透著一股子韌勁和號召力。
“跟跑永遠慢人一步,領跑才能占據主動。”作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掌門人,邱碧香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和危機意識。從事海帶加工10年,她深諳一個道理,想要搶占行業風口、贏得發展主動,一定要大膽試、大膽闖,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連日來,記者蹲點億達公司,探尋其從“一招鮮”到“吃遍天”的發展之路,借此透視全國海洋大縣、中國海帶之鄉——連江的產業振興新圖景。
億達食品生產線。記者 池遠 攝
從鮑魚口糧到網紅暢銷食品
專注精深加工,海帶年消耗量暴增百倍以上
1公斤海帶從海上撈起,價值幾何?10年前,這個答案是0.2元。但如今,經過精深加工,它的身價已“扶搖直上”。
連江縣敖江鎮,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一棟不起眼的小樓內,一場海帶的“72變”正在進行:生海帶經過凍干、烘焙、包裝等,變身為精致的即食海帶酥、海帶薯片、海帶糕等休閑食品;幼嫩的海帶苗,也能化身杯裝速食海帶嫩芽湯、火鍋海帶苗、即食海帶苗零食等多樣產品。
“以前按斤賣,現在按罐按袋賣,原先一斤一角錢,如今一小罐一小袋就賣數元甚至數十元,各大商超、大型連鎖餐飲還在不斷‘帶貨’,我們的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際市場。”近幾年,邱碧香嘗到了精深加工的甜頭。
看好家鄉的海洋資源優勢,2013年,邱碧香毅然將公司遷回家鄉。在此之前,她通過海蜇、海帶加工,實現了從0到1的原始積累。但,從1到N的成果轉化,缺一場“及時雨”、一個領路人。這讓邱碧香著急又感無奈。“連江海域水清海闊、不凍不淤、溫度適宜,海產品品質上乘,尤其是海帶,但海帶加工業長期停留在生產海帶絲、海帶結的粗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低;趕上海帶大豐收時,非但價格不高,優質海帶也只能作為飼料喂給鮑魚。”
“及時雨”說來就來!2015年,在連江縣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到連江考察。“當時,院士團隊走訪工廠后發現,這些上乘的海帶苗被喂給鮑魚,就對我說,這么好的海帶苗怎么能只給鮑魚吃呢,太可惜了,應該要讓更多人品嘗到。”邱碧香醍醐灌頂:“對啊!這樣海帶就可以‘千變萬化’,不再是不起眼的邊角料了!”
為了促成與院士團隊的合作,邱碧香多次前往大連拜訪,積極主動解決研發資金等問題。“專注做好一件事,才能把事業做起來;事業要做大做強,要盡力更要借力,找到人才后,要敢于投入、舍得投入。”
不久之后,朱蓓薇院士團隊的藻類深加工工藝技術順利“嫁”入億達,并在億達設立福建首家院士海帶研究成果轉化基地,由朱蓓薇作為項目帶頭人,為連江海帶謀劃精深加工生財之道。
“我們是被邱總和當地政府的真誠打動了!”記者電話聯系朱蓓薇院士團隊成員大連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啟航教授,他表示,“連江是全國海帶之鄉,政府對海洋產業扶持力度大,加之邱總有眼光、有胸懷、有格局,愿意借助科技的力量謀發展,接下來我們還會在預制菜領域展開更深度合作。”
在院士專家團隊的加持下,連江海帶迅速從餐桌向零食領域延伸。經過近兩年研發,連江海帶制品鮮嫩爽脆的風味和花樣繁多的品種受到消費者青睞,許多知名連鎖餐飲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億達加工銷售的海帶及海帶苗制品,從最初的年消耗四五十噸暴增至六七千噸。億達也因此被評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邱碧香推薦自家產品。記者 池遠 攝
從坐擁3000畝海域到海洋碳匯先行者
一根海帶帶來雙份收益,“藍色牧場”化身“綠色銀行”
連江縣東洛島海域,成片的藍,一望無際。一根根海帶被漁民從“藍色牧場”拽出海面,就近在加工廠進行精深加工后,便進入了大江南北的家庭。
成功轉戰零食領域后,一個新的想法在邱碧香心里萌發。“我聽說,林業有碳匯,就在想漁業是不是也能有碳匯?”
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但邱碧香一頭扎了進去,她四處請教專家學者,還上網搜索相關資料,當聽說連江政府有意向做漁業碳匯交易,她立即全身心投入并付出行動。
去年1月,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成果正式發布,連江15000噸海水養殖漁業碳匯交易項目順利完成,交易額12萬元,標志著我國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實現零的突破。交易方之一,就是億達公司。億達因此被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授予“全國首家海洋漁業碳匯交易企業”稱號。
夢想成真,邱碧香喜不自禁。“事實證明,一定要站在明天看今天!”
思路一轉天地寬!去年9月,福建省首筆以海洋漁業碳匯收益權為質押的貸款落地。福建恒捷實業有限公司以數字人民幣支付的方式,向億達購買1000噸海洋漁業碳匯,隨后以所購的海洋漁業碳匯收益權作為質押,在銀行獲得“海洋碳匯貸”。在不久前落幕的2023漁業周·漁博會海洋(漁業)碳匯高峰論壇上,全國首張藍色碳票發放,邱碧香接過編號“LJ2023001”的碳票,表示將與科技公司合作,繼續深挖海洋碳匯資源,開發碳匯項目,力爭領到更多“綠色獎金”。
“目前,東洛島的3000畝海帶,已經讓我們進賬10余筆海洋碳匯收入,綠色發展帶來的滋味,真甜!”邱碧香說,“開發了漁業碳匯后,我們在賣海帶的同時還可以賣空氣,堅定了我們繼續做大做強海帶產業的信心和繼續保護好海洋資源的決心,也極大帶動了與我們合作的漁民們的養殖熱情。”
如何讓海帶千變萬化,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是億達昨天的難題,也是今天和明天不可松懈的課題。
如今,億達再次蓄力、數箭齊發:海帶新產品打入永輝、沃爾瑪等超市以及樸樸、盒馬生鮮、美團買菜等社區團購渠道,并與京東、淘寶等平臺合作,加快海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錨定預制菜市場,成功研制海帶苗預制菜產品,今年海帶苗產值預計達1億元;億達預制菜產業園加快建設,以海帶制品、預制菜等水產品精深加工為主,致力于搭建預制菜產業培育、研發、生產、銷售平臺,讓連江海產輻射全國,深度融入國際市場……
億達食品研發許多的零嘴美食。記者 池遠 攝
從海洋大縣邁向海洋強縣
連江經略海洋,打造海上福州橋頭堡
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從億達一根海帶起步的“一招鮮”,到海洋碳匯先行者、預制菜領跑者的“吃遍天”可以看到,這三要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天時”即把握時代趨勢和發展大勢,敢于站上“風口”;“地利”就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彰顯自身特色;“人和”是解放思想,打破觀念的桎梏。
億達,之于連江,是一個窗口。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坐擁3112平方公里廣闊海域和238公里綿長海岸線的連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正發揮經略海洋優勢,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創新驅動強化戰略支撐,以轉型升級增強經濟韌勁,構建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經濟產業全鏈條。
固本強基,連江在抓好種苗培育、水產精深加工的同時,率全國之先推進“百臺萬噸”建設,以工業化思維打造“海洋牧場”,制定針對性扶持政策,出臺深遠海養殖平臺登記、確權辦法,推動深遠海養殖平臺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已投放深遠海養殖平臺11套,投放數、投用數均居全國第一。
從陸地到海洋,從近海到深遠海,這是一場向海而興、從“一招鮮”到“吃遍天”的深耕。
在水產品加工產業優勢的加持下,連江加快布局岸海聯動、陸海接力的產業集群。眼下,位于粗蘆島的全國第三個、福建省唯一的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正加快建設海產品全產業鏈貿易島,同步謀劃打造海洋生物、海工裝備、數智漁業三個科創高地,今年將完成水產品交易中心、冷鏈倉儲一期等主要項目建設,實現投產運營。
探索還在繼續!連江還與福州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等密切合作,探索構建海洋漁業碳匯體系,打造為國家所用的“連江標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林鳴達成建設“海上牧漁城”合作意向,在深遠海域擬建設巨型養殖場,開展以海魚為主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切實吃透“一根海帶”“一條魚”“一粒鮑”。
在近岸推進原種良種培育,在深遠海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建立海洋碳匯交易體系,在陸上著力打造科創高地、布局精深加工產業,“海連江”由大漸強的路徑躍然紙上。2022年,連江縣完成GDP731億元,增速4.9%;今年一季度,連江“經濟領跑”綜合評分位列福州市第一。
“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我們正在營造一種政府善為、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氛圍,全力打造海上福州的橋頭堡。”連江縣委主要領導說,連江正著力推動海洋經濟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海連江”品牌知名度、影響力,逐步開拓出一條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全新跑道。
如今的連江,中國海帶之鄉、中國鮑魚之鄉、中國魚丸之鄉、中國溫泉之鄉、全國水產第一大縣地位持續鞏固,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縣、數字鄉村試點縣、海洋碳匯試點縣、智慧海漁科創高地建設的探索實踐全面開啟,福州現代物流城、絲路海港城可門港區、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等重要產業平臺高效推進,迸發蓬勃發展活力。
坐落福州北翼,瀕臨臺灣海峽,海與山賦予連江廣闊的胸懷、探索的堅毅,賦予連江企業家往“高”攀升、向“新”進軍的魄力,也終將帶領連江走向更廣闊的未來。(記者 林文婧 楊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