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治理需要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環節的共同努力和磨合,要善用“運營”思維,依靠市場化的機制,引導企業和市民參與城市創新,真正解決市場痛點。
2022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強調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將公園城市理解為城市形態和生態,也不能將休閑意義上的城市與公園結合。“公園城市”概念的出發點是利用公園這一易于理解的概念,與智慧城市的各種特征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用“運營”思維,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借助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智慧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題。
![]()
示范引領 促進城市形態演進
理解智慧城市及其治理體系,要認識到城市發展的整體趨勢,并因勢利導進行探索和示范,讓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適應新的政策和技術要求。這也是公園城市示范區實驗的主要方向。
在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發展,尤其是元宇宙等概念的產生,加上新能源技術發展、碳中和戰略的實施等,對城市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筆者認為,相較現代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在整體上可能更接近人們想象中公園的形態。
現代城市,或者說工業時代的公園綠地,是鑲嵌在功能清晰劃分的實體空間之間,以隔離、游憩為主題的場地。大型公園和兩側的道路,往往會阻斷兩側功能區的聯系,成為組團間的分隔。智慧城市則在物理空間之上疊加了更為豐富的社會空間、信息空間,信息空間承載的計算與連接能力,使得社會空間與實體空間解耦,并以新的時空維度重組。城市功能與人的行為,不再是一定與特定實體空間緊密耦合,而會帶來全新的城市形態和生活方式。
簡而言之,生活、工作、游憩等行為和空間將很難區分,空間上的混合、時間上的復用、權屬上的共享,呈現出新的時空形態。在疫情影響下,我們看到了在線生活方式的提速,固定的工作地點和通勤變得沒那么必要。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在風景優美、生態宜居的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城市中的用地功能空間,也會更加小型化、混合化、彈性化,最終成為鑲嵌在生態空間里的斑塊。比如成都平原的林盤,就是一種典型的符合未來城市特征的空間形態。
至于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也將會有相應的變化。舉例來說,智慧城市中交通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私人小汽車逐漸減少,長距離快速公共交通與無人駕駛的個性化出行、慢行系統三者結合。而無人駕駛車輛將占用更小的道路空間,甚至可以與綠地系統和慢行系統融為一體。綠地可以與其他功能空間混合滲透,通過無人駕駛車輛運營成為組團級的內部交通核心,使得綠地不再邊緣化,甚至可能變成周邊功能區內聚向心的發展軸和發展核。
所以說,這樣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和生活方式,將會帶來整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的全面變化。這些變化需要不斷地實驗和落地示范,包括空間規劃的形態、道路系統的形式、能源的來源和輸送方式等,都需要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環節的共同努力和磨合。
智慧賦能 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
城市的本質即通過設施與服務的集中供給,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說工業時代人們通過發明和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多的城市空間來滿足需求的增長,那么在信息時代,則需要運用數據和算法來高效連接供需雙方,實現更精準的匹配,使得有限的存量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率。這也是未來智慧城市的本質和價值。
前期,我國智慧城市的重點任務基本是通過政務的信息化來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后期,則通過數據的匯聚和打通,實現只跑一次的“一網通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繼而實現以提高綜合管理能力為中心的“一網統管”。最終都會歸于對城市運行方式的深度再造,以一種新的方式運營和管理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會帶來智慧城市或者說城市治理領域的若干變革。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內容:
深層次解決表面化的需求。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現實困難,其根源是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組織流程。所以說信息化建設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用新技術、新理念,重新再造流程。
系統化解決碎片化的需求。現如今,數字政府建設容易出現“數字孤島”現象。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各部門如果僅從自己碎片化的需求出發,那么則會加劇這種趨勢。因此,需要從系統整體的高度出發,將數據的采集、應用、共享等環節統籌起來。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設大數據管理部門,除了匯聚數據、打通數據之外,希望能夠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實現政府、企業、市民之間的充分溝通與協作,其中協作是解決很多問題的關鍵。
市場化思維解決運營化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原本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以較低成本自主運行,甚至可以以市場化的方式讓企業主體去運行。筆者認為,在運行過程中,政府的角色要變成基于數據的監管者和規則的制定者。
總的來說,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的城市信息化建設,通過大而全的頂層設計,指導各種垂直系統的建設,已經進入了發展后期。原本的城市規劃是用空間手段來統籌各種建設行為,而在未來,數據將和空間一起成為貫穿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程的要素。對于發展條件良好、又有指向未來發展方式目標的城市而言,其發展方式應該更具有前瞻性,各種規劃建設應能充分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
資源優化 助力智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國務院關于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批復》提出,優化資源配置,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制度成果。筆者認為,這是智慧城市成功建設的關鍵。
以城市更新為例,隨著城市發展進入存量階段,既有城市與社區的整治提升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主體,其中也無疑存在著大量數字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市場空間。由于一些老舊社區改造規模巨大,僅靠政府投資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更多的則需要靠市場化模式實現可持續的運營。除了停車場等比較容易受到關注的空間運營場景,老舊社區的節能、安全防災、社區養老等場景,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和各種傳感器技術實現運營收益的可持續。如果深度結合空間設計等技術手段,社區中大量零散的閑置空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一體化設計、規模化改造、自動化運維、共享化運營,補充社區和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輔以各種金融工具的靈活運用,整體實現資金平衡甚至盈利。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發展,政府部門已紛紛意識到不能靠單一的投入建設,而應更多關注可持續的運營。運營不是簡單的IT運維,需要依靠市場化的機制,引導企業和市民參與城市創新,真正解決市場痛點。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運營也可以依靠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合理取費,獲得可持續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