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比亞迪這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竟然“栽”在了環境污染丑聞上。
5月7日,比亞迪長沙汽車工廠“污染門”登上熱搜。當日晚間,比亞迪給出了擲地有聲的回應:比亞迪長沙雨花區工業園區排放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及標準;“排放超標引起流鼻血”一說,屬于惡意捏造關聯,公司已報警,并將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對此,家住比亞迪長沙汽車工廠附近的居民的反應是繼續現身說法反映“自己以及家人時常能聞到刺激性異味”。“4月份開始我就一直能聞到油漆味和燒焦的塑料味,聞久了頭暈想吐,渾身乏力,偶爾干咳。”家住中建嘉和城小區的張女士告訴媒體記者,她家孩子4月初流了4次鼻血,“去醫院檢查后,醫生說跟環境有關系。”
第二天,長沙市委、市政府宣布已成立調查組,組織了政府職能部門、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相關專家,進駐比亞迪雨花區工廠展開調查。
5月10日,證券時報發布消息稱,多個信源交叉證實,長沙比亞迪部分產線已經停產進行整頓,其它產線正常運轉。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截至目前,盡管該消息尚未得到進一步印證,調查組也未公開發聲,但資本市場已經有了明顯的反應。事發后的首個交易日,5月9日,比亞迪A股收跌3.86%,H股跌超4%。10日,比亞迪大幅低開,后A股跟隨大盤低開高走,微幅收漲0.26%,但H股仍然收跌5.95%。
![]()
比亞迪被冤枉了嗎?
01
政策利好加持下,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發展,比亞迪也迎來了一波銷量高峰。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8萬輛,居國內新能源市場第一位;今年1-4月,累計銷量39.7萬輛,同比增長166.05%,目前還積壓了約40萬輛未交付訂單。
市場供不應求,比亞迪工廠日夜“趕工”,本來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情,卻因為“污染門”而深陷輿論漩渦。有居民自費購買的檢測設備顯示,檢測值為每立方米1.015毫克,確實超過國家廢氣排放標準(國家標準是室內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稱)值必須小于等于每立方米0.60毫克)。
網傳的一份錄音顯示,在跟投訴者進行交涉時,比亞迪長沙工廠的工作人員說道:“一期項目前期的(排放量)是大,但前前后后投了有100多個億,停產不現實。公司正在做方案,爭取5月做出整改方案,盡量減輕到你們體驗不出來。”
一位居民代表在與比亞迪交涉時說:“你們只管賺錢,因為你們的產量、銷售量犧牲我們的健康,孩子還要再忍3個月?我們一天都忍不了了,你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此生病嗎?”言之鑿鑿,令人落淚。
截至目前,比亞迪長沙工廠附近出現流鼻血癥狀的兒童已超過了800人。
有消息顯示,
不過,眾所周知,事發之后,比亞迪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撫周邊居民,而是矢口否認。對于比亞迪來說,大好時機當前,如果長沙工廠陷入停產整頓,那直接和間接的代價都將極其沉重。畢竟,長沙工廠在比亞迪生產線上占據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長沙工廠于2012年投產,占地面積約180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超過107億元。它是比亞迪集團布局中部地區的首個項目,也是比亞迪緊隨深圳全球總部之后,目前產品線最齊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戰略基地之一,主要生產包括e系列車型、網約車專用車型D1以及元 EV、宋Max等車型。
然而,適得其反的是,比亞迪強硬回應一出,立刻引起了更大的反彈。有不少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留言稱:“再也不買比亞迪”、“希望比亞迪能給中國人民一個滿意的交代”。
王傳福拍著胸口的“整改”承諾也廣為人知,但不該發生的,仍然就這樣發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比亞迪第一次陷入陷入“環保漩渦”。公開資料顯示,以最近11年為例,由于環保違規之類問題,其上上下下被環保部門通報、處罰不在10次之下。
“毒氣”究竟從何而來?
02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污染門”發酵后,有不少專家認為居民所說的刺激氣體,很可能是比亞迪在涂裝環節產生的氣體。新能源汽車制造環節主要包括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和動力總成等。其中,涂裝環節中的溶劑、底漆、中涂漆、面漆,很容易產生總烴、甲烷、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等廢氣。
這些廢氣一般統稱為揮發性有機物(VOCs)。相關資料顯示,揮發性有機物氣體具有毒性、刺激性及致癌作用。
2021年12月發布的《長沙市雨花區公示的比亞迪沖壓、焊裝、涂裝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報告顯示,比亞迪現有工程中,噴涂廢氣僅對漆霧采取了水旋濕式漆霧凈化措施處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未采取處理措施,夏天刮東南風時,對下風向的居民區有氣味影響,尤其是距離涂裝車間較近的景環小區。
眾所周知,在城市規劃中,為了避免環境污染,居民區向來要和工業用地保持一定的距離。
拿比亞迪所在的新能源行業來說,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衛生防護距離第一部分:汽車制造業》標準要求,汽車制造企業與敏感區(包括居民區、學校和醫院)之間所需衛生防護距離為100~300米不等。
長沙比亞迪工廠和部分小區的直線距離早已小于該數值。
但其中,白田佳苑小區和工廠的直線距離為50米,南庭城果小區的直線距離為70米。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比亞迪一方的“鍋”。此前該地塊劃為工業用地,比亞迪工廠于2009年上馬,而附近居民區大多修建在比亞迪建廠之后。例如嘉和城就建于2018年,晚于工廠上馬時間。于是,隨著居民區的不斷擴大和比亞迪工廠擴建,兩者之間的距離也漸漸變得不合規起來。
比亞迪會遭重罰嗎?
03
隨著調查工作的展開,真相定會浮出水面。眼下,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污染門”屬實,比亞迪長沙工廠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呢?
通常來說,企業造成環境污染的行政處罰方式一般有三種:罰款、責令停產停業、行政拘留。對于大多數情況來說,罰款是最常見的處罰方式。
《刑法》第338條污染環境罪,罰金的標準是無限額罰金。該條款沒有規定罰金的具體數額限度,人民法院可以依據刑法總則確定的原則——根據犯罪情節,自由裁量罰金的具體數額。
比如,主攻風電領域的上市公司吉鑫科技,曾因為噴漆房排氣筒非甲烷總烴超過排放標準,被罰了15萬元;上海石化環境曾因為超標排放水污染物,被責令改正并被處以罰款34萬元;上市公司億利潔能旗下的億利潔能科技(廣饒)有限公司,曾因三項環境違法行為連收3筆罰單,累計被罰116.25萬元。
新能源汽車行業領頭羊特斯拉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美國環保署發布的信息顯示,2016年10月-2019年9月,特斯拉在弗里蒙特工廠違反了美國《清潔空氣法》中“汽車表面涂層有害空氣污染物國家排放標準”的規定,被罰了2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0來萬元)。
至于后兩種處罰方式,只有在情節特別嚴重時才會發生。比如,南京勝科水務有限公司就曾收到一張“天價”罰單,緣由是其利用暗管將高濃度廢水違法排放至長江,并人為篡改在線監測儀器數據,逃避環保部門監管,致使二期廢水處理系統長期超標排放污水,性質極其惡劣。事后,這家污水處理公司的12位相關負責人通通攤上了“牢獄之災”,罰款金額加上環境修復費用也高達5.2億元。這也是國內因污染環境而開出的“最嚴厲罰單”。
就資本市場而言,近年來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投資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資者也越發看重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是,需要行穩致遠的比亞迪,“少點功利,多點責任”根本不能淪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