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贛鋒鋰業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第一代固態電池在東風E70上實測續航超過400公里,再次引發了市場對固態電池的關注。
2022年以來,面對廣闊的發展前景,PE/VC將資金密集砸向固態電池賽道,鋰礦、動力電池、車企等產業鏈各環節的上市公司更是加快了對固態電池的布局。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固態電池技術仍有待成熟,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還需時日。
受投資機構青睞
6月以來,短短半個月時間里已有3家固態電池企業獲得PE/VC的投資。
6月6日,固態電池行業新勢力太藍新能源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據悉,太藍新能源的鋰電科技研發團隊在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材料體系研發和導入工藝上取得重大突破,已解決市場上同類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諸多疑難關鍵點,使得半固態鋰離子電池的大規模、低成本量產得以快速實現。
6月8日,輝能科技獲得了來自國新科創的數千萬美元投資。輝能科技成立于2006年,在2016年正式轉向固態動力電池的研發及制造,現已形成了電動車、消費市場、工業領域次世代電池應用的全套解決方案,為全球少數從上游材料至電芯都自主研發制造的公司。
6月11日,固態電池廠商Ion Storage Systems(簡稱“ISS”)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3000萬美元。ISS生產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該資金將用于建設10MWh/年下一代固態電池的電池生產線,還將加速ISS與消費電子、汽車和固定存儲市場的多個客戶與合作伙伴的項目開發。
PE/VC將資金密集砸向固態電池,反映出固態電池的廣闊發展前景。“固態電池憑借高比能、高安全、易回收等優勢,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鋰電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無法兼顧的問題。”東風技術中心項目負責人史建鵬此前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固態電池或成為動力電池的下一個超級賽道。根據IDTechEx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0年,固態電池的市場規模預計超過60億美元。另據SNE Research測算,2025年我國固態電池市場空間有望達3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00億元。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
在初創企業通過融資加快發展的同時,上市公司則早已布局。
以“鋰礦雙雄”為例,今年1月22日,搭載贛鋒固態電池的東風E70示范運營車在江西新余市首發,首批50臺固態電池示范運營車正式投放市場,贛鋒鋰業率先實現固態鋰電池產業化。此外,贛鋒鋰業日前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規劃產能為2GWH的第一代固態電池生產線將于今年下半年陸續投產。
天齊鋰業5月20日公告稱,公司與北京衛藍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合資公司,后者是國內從事固態電池研發的企業。公告顯示,雙方希望結合各自優勢,加速半固態電池及固態電池的進一步商業化,積極推動鋰電材料產業的革新。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日前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看好固態電池的發展。
動力電池龍頭方面,國軒高科日前表示,其研發的單體能量密度達360Wh/kg的半固態電池今年將實現裝車;中創新航董事長劉靜瑜6月14日表示,公司一直在做固態電池的研發。首先是貧液化,然后是半固態,最后到固態。貧液化做到400Wh/kg,半固態做到450Wh/kg,準固態做到500Wh/kg。
車企也進一步加快了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布局。今年4月,日產汽車表示,計劃2024財年在橫濱工廠建立全固態電池試驗生產線,在2028年將固態電池推向市場。此外,蔚來、奔馳、寶馬、本田、福特、通用等車企均在固態電池領域有所布局,意在加快其商業化落地。
技術有待成熟
雖然固態電池賽道前景誘人,受到市場各方追捧,但固態電池技術仍有待成熟,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還需時日。
“目前,固態電池還處于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孵化階段,或者是從中試到產業化的階段,離大規模量產還很早。”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表示,“固態電池真正投入大規模商業應用大概時間在2025年-2030年之間。實際上,我國市場現在就有,只不過是用在無人機、柔性電子等小電子產品身上。真正要用在車用動力電池上,還需要5-10年時間。”
中金公司表示,固態電池可以實現鋰金屬負極應用,解決電導率低、界面阻抗高、循環性能差等技術難題。不過,高一致性產品量產并適配車的需求仍需較長時間。2030年前,固態電池僅可能應用于小部分高端電動汽車中,難以對現有液態鋰電池產業形成較大沖擊。
信達期貨表示,當前固態電池界面電阻較高,在空氣中的穩定性較差。就目前技術而言,單位面積離子電導率較低,導致常溫下功率密度并不理想;同時,循環過程中的電極與電解質的物理接觸變差,面臨充放電循環中的電極膨脹問題,突破這些技術壁壘需要大量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