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記者獲悉,中誠信國際研究院近日發布《地方政府專項債2022年一季度回顧與展望》報告。
報告認為,2022年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積極的財政政策需提升效能、靠前發力,此背景下今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仍維持高位,發行使用節奏明顯提速,年內預計仍有超3萬億元專項債待發,二季度為發行高峰,將繼續重點支持補短板、惠民生、穩增長板塊,并重啟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工作。
另一方面,伴隨專項債的大幅擴容,需持續關注地方政府未來償還壓力,同時需要對“債務-資產”轉化效率等方面進行關注。
![]()
一季度專項債發行加快
相關數據顯示,在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要求下,一季度專項債發行明顯加快,期限大幅延長,發行利率下降近30bp(基點),且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從發行規???,一季度共發行地方債1.82萬億元,超過去年同期的2倍,其中專項債共發行1.46萬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4倍,也超過2020年同期的1.1萬億元,發行節奏明顯前置。從發行期限看,由于期限較長的新增債發行較多,專項債加權平均發行期限同比延長7.5年至16.11年,10年以上期限合計占比62.8%,遠高于上年同期的1.8%,以及2020年的42.5%。
從發行成本看,近一年來債券市場收益率中樞持續下移,一季度專項債發行利率同比下降28bp至3.16%,但月度來看發行利率波動上行;發行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除遼寧、新疆、內蒙古外的28省地方債發行利率與招投標前5日同期限國債收益率均值的加權平均利差均小于25bp,東部地區利差普遍較低,上海市僅9.92bp。
報告同時指出,一季度專項債中新增債占比近九成,投向“兩新一重”項目的比例超四成,且在“擴大有效投資”的政策導向下,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規模占比有所提升。一季度新增專項債共發行1.30萬億元,遠超往年同期,占專項債發行規模的近九成,已完成提前下達額度的88.9%、全年新增額度的35.56%;再融資專項債共發行1639.18億元,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其中超半數用于償還到期債券。
分品種看,約八成新增專項債投向存量項目,超四成投向“兩新一重”建設。其中,“重大工程”領域仍維持主要地位,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為最主要投向,農林水利領域明顯發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占比同比下降,主要源于棚改類專項債發行縮量,但城鄉建設領域大幅擴容;“新基建”相關投資占比明顯抬升,信息網絡建設擴容加快。
預計二季度為發行高峰
此外,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方面指出,一季度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規模占比較上年有所提升,但比例仍低于10%,集中于項目收益相對較高的交通基建領域。
報告預測,年內專項債待發規模或超3萬億元,二季度為發行高峰,理論上全年可撬動約5.5萬億元基建投資。其中,新增專項債預計在4月完成提前批發行,在財政部關于“上半年完成大部分新增專項債的發行”的要求下,二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虺?萬億,繼續重點支持惠民生、補短板、穩增長領域,并將重啟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工作。
“此外,再融資專項債或在下半年加大發行力度,隱性債務顯性化背景下年內或有近萬億待發。結合專項債規模及投向,理論上全年可拉動基建投資約5.5萬億元,但實際撬動效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領域投向、資本金應用、配套融資情況、項目建設進度等因素限制。”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分析稱。
另一方面,中誠信國際研究院表示,在穩增長和化債需求推動地方債持續擴容的背景下,需重點關注未來財政償還壓力以及“債務-資產”轉化效率等問題。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當前各地經濟財力尚未完全恢復,關注穩增長與化債需求下地方債持續擴容,以及“債務-資產”轉化效率方面可能帶來的償還壓力;二是地方債或在二季度進入集中發行期,關注貨幣政策對供給壓力對沖不足風險;三是專項債常態化監管仍待細化落實,持續警惕資金閑置、挪用、投向不合理等問題;四是混合融資模式下警惕可能存在的項目低效開展、收益不及預期問題;五是需要注意依賴土地財政的專項債項目可能出現的收益下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