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來自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為3.45億港元,同比增長了235%;危疾、醫療保險及終身壽險分別占保單的份額為31%、31% 和28%。雖然保費基數不大,但內地訪客對香港壽險類業務的投保出現觸底反彈的跡象。
受疫情影響,香港來自內地保費業務近兩年出現大幅下降,2021年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僅為7億港元。業內人士表示,香港保險產品對消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預計通關后保費規模將有所上升。但隨著內地保險公司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完善與優化,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客戶的吸引力也正在下降。監管也曾做出提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消費者需要認真閱讀保險產品條款。
一季度香港內地訪客保費有所反彈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從壽險市場業務來看,2022年一季度長期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為1389億港元,同比下跌0.2%;主要包括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其保費收入為1133億港元,同比上升0.1%;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其保費收入為79億港元,下跌17%;以及退休計劃業務,其供款為158億港元,上升9.2%。
其中,一季度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為3.45億港元,與2021年第一季的低基數相比上升235%。而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占個人業務總額0.8%。此客戶群組購買的保單中約96%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筆過支付),危疾、醫療保險及終身壽險分別占保單的份額為31%、31% 和28%。
從今年一季度來看,雖然總體保費基數不大,但內地訪客對香港壽險類業務的投保出現觸底反彈的跡象。
一位香港資深保險經紀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香港能否通關對內地客戶投保影響非常大,因為在疫情背景下,很少會有人為了專門去香港買保險而去承擔來回隔離。她還表示,目前澳門的通關效率比較高,很多香港公司與在澳門的部門實行了聯動,使得消費者能夠去澳門投保。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近日表示,大灣區是香港參與內循環的最佳切入點,大灣區保險售后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一項為加強與大灣區保險市場聯通、積極參與內循環的政策措施。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措施早日出臺。
保費斷崖式下跌 消費者赴港購險需謹慎
疫情以來,香港來自內地保費業務近兩年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為434億港元,到了2020年僅為68億港元,同比下降了84.33%;到2021年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僅為7億港元。
何時通關成為了保險經紀人們關心的話題。另一位香港保險經紀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其公司與平安銀行(行情14.35 +1.34%,診股)、國泰君安(行情14.98 +1.28%,診股)等建立了銀保關系,專做超高凈值人群的海外保險和信托,由于疫情影響,現在也開展不了業務,因此急切地想知道何時能夠通關。
“從產品設計等方面來看,香港保險對消費者而言確實很有吸引力,如果香港通行沒有限制了,后續來自內地客戶的保費肯定會上漲,但上漲多少并不好說”,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郭振華教授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一位香港保險從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與內地的保險產品相比,香港的重疾險有分紅,是美元資產,條款細節會做的比較好;香港高端醫療險對接境外優質資源,對境外就醫有需求的客戶比較友好;理財方面,香港的儲蓄險預期收益率會比較高,最多有9個幣種。總體來看,香港保險有一定的優勢,無論是紅利還是條款上,也是配置海外資產的一個選擇。
但近年來,隨著內地保險公司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完善與優化,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客戶的吸引力也正在下降。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間,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分別為149億港元、244億港元、316億港元、727億港元。但在2017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為508億元,較2016年下降了30.12%。2018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繼續下降,為476億元。
監管趨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原中國保監會在2017年6月發布了《嚴厲打擊境內機構非法代理香港保險產品行為》的通知,指出將持續關注境內非法銷售、非法代理香港保險產品行為,特別是對為香港保險機構或者其他機構銷售或促成銷售保險產品的行為,一經發現,將堅決查處,絕不姑息。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內地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需要注意讀懂合同條款,香港保險的條款有固有的術語和行文方式,此外,還需要注意兩地的法律差異。原保監會也曾發布《關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做出提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退保損失大、需要認真閱讀保險產品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