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記者從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處獲悉,上周(6月6日至6月12日)集合信托發行市場回暖,發行規模大幅增加;成立數量方面小幅增加,成立規模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標品信托方面,記者注意到,在上周相關產品出現數增量減的情況。其中,固收策略產品和TOF(基金中的信托)類產品的合計成立規模達到19.80億元,但股票策略和復合策略產品的成立規模不足1億元。
某種程度上,當前看來,信托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信心尚待進一步恢復。另一方面,投資者可能也面臨著買純債或者類貨幣的產品收益低,而純股的產品超出風險承受范圍且較為激進的情況。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單策略的產品如果遇到行情整體出現波動或者朝著相反方向變化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客戶和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較為被動。資產配置較為符合當下客戶糾結的心態和需求,即通過組合搭配兼顧風險和收益。
此外,客戶的需求也逐漸超越單純投資產品的選擇,進入到一個理財和非理財方面的需求多樣化的階段。而供給和需求方因素的變化也給財富管理機構提升其專業性帶來更高要求,從而形成向顧問模式轉型的基礎。
發行回暖成立下滑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周共有276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環比增加4.94%;成立規模為65.46億元,環比減少37.32%,日均成立規模為13.09億元,環比減少49.85%。
對于上周集合信托市場遇冷,相關分析認為,受假期效應的影響,節前集合信托產品投放減少,集合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有所下滑。
具體來看,記者注意到,上周各投向領域的信托產品成立規模均出現明顯下滑。其中,金融類信托的成立規模為27.37億元,環比減少31.82%;房地產類信托的成立規模為4.15億元,環比減少63.19%;基礎產業類信托的成立規模為23.81億元,環比減少17.99%;工商企業類信托的成立規模為9.30億元,環比減少59.54%。
截至6月12日,今年以來集合信托市場累計成立集合產品11253款,累計成立規模為4367.07億元。
發行方面,上周集合信托市場出現回暖,發行規模大幅增加。據統計,共有38家信托公司發行集合信托產品266款,環比增加24.88%;發行規模為203.64億元,環比增加32.70%;日均發行規模為40.73億元,環比增加6.16%。
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表示,可以看到,上周集合信托市場發行回暖,發行規模回歸200億元線以上。這主要與假期后集合信托市場產品投放增加有關。
投資信心逐漸恢復
另一方面,喻智也告訴記者,上周標品信托產品出現數增量減的情況。其中,固收策略產品和TOF類產品的合計成立規模達到19.80億元,但股票策略和復合策略產品的成立規模不足1億元。某種程度上,這或許表明當前看來,信托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信心尚待進一步恢復。
投資策略方面,上周固收策略產品數量占比下滑。具體來看,固收策略產品成立數量為109款,環比增加19.78%;組合基金策略產品成立數量為20款,環比增加66.67%;股票策略產品成立數量為6款,環比增加20%。
一位三方財富理財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單策略的產品如果遇到行情整體出現波動或者朝著相反方向變化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客戶和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較為被動。現階段客戶的信心在逐漸恢復,但也會面臨買純債或者類貨幣的產品收益低,而純股的產品超出風險承受范圍且較為激進的情況。
“資產配置較為符合當下客戶糾結的心態和需求,即通過組合搭配兼顧風險和收益。”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需要考慮到各類資產和策略之間的非相關性。舉例來看,年初以來股票多頭策略表現慘淡,CTA(商品交易顧問)策略的表現則相對較好,這樣的組合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非標類信托產品方面,相關數據顯示,上周成立數量有所減少,成立規模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據統計,上周共有133款非標產品成立,環比減少8.90%;成立規模為44.70億元,環比減少39.22%。其中,工商企業類和房地產信托成立規模降幅均超過50%。
如何突破已有模式
年報信息顯示,經過前期的大力布局財富中心后,2021年信托公司布局財富管理力度有所放緩,走向穩定期,新增財富中心的有3家。
有信托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信托公司已基本形成轉型財富管理業務的戰略共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行業過往的發展對產品依賴較大,因此在投顧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專業人士的數量方面依然相對不足。
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看來,伴隨著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的持續增長,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從最初以居民儲蓄為主的萌芽期,走到了業務多元化發展的階段。在過往的模式中,產品銷售收入一直都是財富管理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是,伴隨著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代銷費用下降,利潤減薄。另外,新技術進步應用到行業,引發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創新,風險來源也逐漸多樣化。”吳飛進一步指出。
與此同時,客戶的需求也逐漸超越單純投資產品的選擇,進入到一個理財和非理財方面的需求多樣化的階段。同時,社會老齡化帶來養老規劃的壓力,客戶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財務安排需求也在逐步提升。
吳飛表示,這些供給和需求方因素的變化,給財富管理機構提升其專業性帶來更高要求,從而形成行業從原來代銷模式向顧問模式轉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