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記者獲悉,由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巨大、企業客戶資源豐富、金融服務需求旺盛且多樣,加之政策鼓勵,對公業務增長動能強勁。其中,中小型企業基數大、增速高,貢獻了大灣區對公業務收入約35%。
可以看到,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各項相關政策陸續推出,并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細化落實。
有業內人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包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前,這一戰略進程穩步推進,成果亦令人鼓舞。隨著大灣區建設進入下一階段,區內的人才相關政策將迎來進一步優化的新契機。
那么,具體來看,大灣區建設為金融服務業帶來了哪些機遇?商業銀行應該如何布局來抓住機遇?
金融服務需求多樣
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大灣區內地九市2021年約有大型企業4000家、中型企業2.7萬家、小型企業27萬家和微型企業250萬家。這些企業貢獻了約18萬億元對公存款、9萬億元對公貸款,創造了約3000億元銀行業對公業務收入。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梁國權認為,大灣區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需求仍將不斷攀升,這對商業銀行來說是充滿希望的前景。基于當下大灣區市場現狀,商業銀行應當充分結合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打造新的發展方向。
近日,匯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表示,隨著區內多項世界級跨境交通設施相繼落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加速形成。區內居民對工作、生活、投資、經商或創業的選擇已逐漸跨越城市邊界,在更為廣闊的區域里謀求發展。
大灣區居民不斷增長的跨境流動也為金融服務業帶來更多新機遇。相關調查顯示,在有興趣把握大灣區內地城市機遇的香港居民受訪者當中,有七成已經在內地銀行開立賬戶,超過八成正考慮在內地置業,更有超過85%表示對跨境醫療保險感興趣。此外,六成受訪者計劃在香港和內地都持有金融資產。
“隨著人員流動日趨頻繁,區內居民也期望在支付、融資、財富管理、保險等方面獲得更便捷的無縫金融服務。相信未來粵港澳三地的相關政策和監管框架將進一步銜接融合,促進金融機構推出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大灣區居民的金融需求。”陳慶耀進一步指出。
商業銀行如何發力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持續落地、監管逐步完善,以及疫情沖擊對行業格局及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端帶來諸多變化,貝恩公司方面建議,銀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行動,制定適合自身的大灣區中小企業戰略,抓住大灣區千億級中小企業市場發展機遇。
首先,全面復盤并分析自身在各行業、各業務方面的核心能力:目前在大灣區的中小企業業務情況如何,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銀行自身的核心優勢在哪些方面;此外,通過定量分析、定性研討,明確戰略發力點“一縱一橫”。
具體來看,一方面,銀行需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客戶基礎,認真評估相關行業吸引力,確定重點發力行業,以利于集中總分行精銳資源,上下聯動,夯實目標行業洞察與積淀,做到“一縱”。
另一方面,銀行需要根據重點行業特征及其關鍵金融需求,結合自身產品能力積累,確定“一橫”,即優先打造的銀行解決方案,并盡可能以通用解決方案+行業定制化的方式,高效服務各重點發力行業。
貝恩公司認為,銀行應該沿著目標客戶所在產業價值鏈,梳理經數字化賦能的潛在生態場景,并結合自身的戰略意圖、對場景的適配能力、相關方合作意愿等,綜合考量,以敲定合作場景,進而圍繞其打造差異化的營銷、產品、風控及運營解決方案。
在與生態伙伴的合作過程中,銀行應持續優化對接流程及內部的運營工作,以支持業務規模化發展,從而盡早確立雙贏的盈利模式。還需完善并夯實發展所需的支撐體系,如技術、組織、運營模式等。從戰略到落地的過程中,企業內部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等都需要根據新的業務需求進行及時調整,否則將會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