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銀行業也進入追求高質量、數字化為導向的轉型期,盈利模式和經營策略上的變化也受到廣泛關注。
8月18日,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二季度銀行業利潤增速相較一季度將有所放緩,但預計利潤增速仍舊會相對可觀。
“整體來看,全年銀行業的營收依賴于宏觀經濟的走勢,我們預計國有銀行能實現中單位數的利潤增長,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速保持在10%以上水平,城商行或可實現15%-20%的利潤增長。”顏湄之進一步指出。
那么,具體來看,銀行業的發展可能會呈現出哪些特點?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
利潤增速相對可觀
顏湄之分析認為,二季度銀行業利潤增速相較一季度將有所放緩,但預計利潤增速仍舊會相對可觀。
“一方面為了支持實體經濟,凈息差有進一步下行的壓力。”顏湄之告訴記者,而在貸款增長強勁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手續費收入偏弱和信貸成本可能會有所上升的情況。
“整體來看,全年銀行業的營收依賴于宏觀經濟的走勢,我們預計國有銀行能實現中單位數的利潤增長,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速保持在10%以上水平,城商行或可實現15%-20%的利潤增長。”顏湄之進一步指出。
瑞銀方面認為,經濟反彈的決定性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下行的局面將得到扭轉,政府對于新經濟、平臺經濟的監管常態化放松,以及明年專項債額度的提前下達,進一步刺激經濟活動等方面。
“根據相關測算,我們預計銀行對于風險房企的信貸敞口一共是9740億元,占比房地產開發貸的比率為15.1%,但僅占銀行總貸款余額的0.9%。”瑞銀進一步指出。
整體來看,在應對相關風險方面,銀行主要有三層緩沖墊:一是銀行每年可以產生8.5萬億元收入、6.2萬億元撥備前利潤、2.3萬億元凈利潤;二是銀行系統有5.8萬億元撥備(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三是銀行系統有4.1萬億元額外的資本金。
“我們目前認為沒有系統性風險,但需要注意房地產行業的上下游受影響導致經濟下行的情況。”顏湄之表示。
息差方面面臨壓力
顏湄之分析認為,在宏觀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情況下,自然也會反映到銀行上。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貸款利率和貸款的量,另外是資產質量。
“銀行業的利潤增速二季度會比一季度放緩。之后可能還要繼續放緩。”顏湄之告訴記者,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銀行業在持續降息,所以利差方面會有一些壓力。具體來看,相關壓力需要進一步評估,估計同比減6-10個基點(BP)。
另一方面,銀行業利潤增速還需要考慮的現實情況是手續費收入整體偏弱,加上資本市場活動相對較弱,在代銷方面表現一般。信貸成本方面可能也會有所上升。
對于今年銀行業的股價表現,瑞銀方面表示,總體股價是下跌的,但下跌得比指數少很多,港股銀行板塊平均下跌4.7%,A股銀行板塊跌了9.8%。對MSCI(明晟)指數來講,港股銀行今年跑贏14.1%,A股銀行也跑贏8.9%,主要是跌幅相對較小。
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中小銀行共處置不良資產6700億元,同比多處置1640億元。不過,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渠道持續拓寬,整體銀行業風險區域收斂、風險可控,99%的銀行業資產處在安全邊界內。
在地產領域,瑞銀指出,對于在低線城市按揭敞口較大的區域性銀行和對于民營房地產開發商敞口較大的銀行來說影響比較大。
理財產品收益下滑
記者還注意到,在7月權益市場出現震蕩回調、資金避險情緒有所升溫的情況下,權益類產品吸引力相對下降,而固收類產品作為投資者避險的一種投資選擇,追求相對穩健的收益表現,成立規模增長明顯高于權益類產品。
一般來說,“資產荒”并非指沒有資產可投,而是收益高的優質資產越來越少。對機構而言,“資產荒”意味著市場可投的資產覆蓋不了資金成本。
對此,顏湄之告訴記者,資金端方面,相比收益率,越來越多的銀行在關注客戶粘性的問題。在低利率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向固定收益或是權益市場。“我們認為這一塊的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大”。
機構方面,顏湄之表示,大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起步比較早,做了至少有兩三年了,所以相對來講,設施、IT、人員都到位得比較全面一些。當然,在早期基本上還是以賣自己的產品為主,代銷的產品其實不是很多。
“現階段理財子公司更多地還是賣一些固定收益的產品,一些股權資管項目在發展,但是產品相對沒有那么多,還有很多可能是現金管理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類的產品。”顏湄之進一步指出。
理財產品利率方面,她告訴記者,現階段下行趨勢相對緩慢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普遍的投資收益回報在年化百分之三點幾左右,這也反映了總體利率水平在下降的趨勢。
顏湄之認為,對銀行來講,在息差壓縮的過程中,很可能是過渡性的,慢慢往下降的,同時負債端也可以降一些,進行緩沖,不排除未來存款利率逐漸下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