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在持續下降。近日,廣東省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作為連續36年的“外貿第一大省”廣東,今年1-7月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降至19.5%。其中,7月當月,廣東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為18.1%。
結合廣東省統計局過往數據,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在1994年曾達歷史高位為40%,疫情前2019年占比22.6%,2020年、2021年分別占比22%、21.1%。
9月18日,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表示,如果僅看7月的月度的數據,短期波動并不代表某個地區出現重大問題,受影響原因主要是疫情管控和出口結構受季節性影響,“沒有特別大問題、很令人著急的原因。”
他舉例稱,第四季度是西方的消費季,因此長三角可能在第三季度大量出貨,比如“義烏小商品”,這也就可能造成三季度長三角出口會比較多一點。反觀珠三角,除了服裝鞋襪之外,更多可能是電子產品,沒有那么強的季節性數據波動。
“我們講短期波動,那么對長期而言就不會有太明顯的影響。”陳波表示。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則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是我國外貿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省份。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發展進程,其他省份對外貿易也逐步發展起來,廣東省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開始下降是正常現象。
他亦指出,盡管廣東省的進出口總額仍然在增長,但是增速已經明顯低于全國水平(2022年1-7月廣東省進出口總額增長2.4%,全國增長10.4%)。他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疫情反復沖擊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省產業轉型的必然結果。
其中,產業轉移和轉型方面,從要素成本來看,不論是以國內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國家相比,廣東省已經不占優勢。廣東省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就開始向外轉移。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進程。
“但是,廣東省的產業韌性很強,外貿增長放緩不代表經濟增長也會放緩。”韋福雷認為,盡管一直以來外貿是廣東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廣東省的產業也正在轉型,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正在往產業鏈上游和高精尖環節升級。并且,這些領域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的主要目標不是出口,而是進口替代。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7月,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19.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6.8%,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27.6%。
“廣東省的產業發展動能仍然強勁。”韋福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