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直播帶貨的官員們正在改變什么?
□翟永冠 唐弢
一夜之間,官員直播“帶貨”風靡全國。許多政府官員化身網紅,為農副產品代言,成為老百姓(80.280, 0.32, 0.40%)眼中的“帶貨員”。他們使用新技術,“帶”出農產品(7.770, 0.05, 0.65%)的銷路和互聯網經濟新業態;他們嘗試新話風,與萬千網友面對面交流,一改人們對領導干部的刻板印象。面對這一新現象,有人盛贊是走“網上群眾路線”,也有人發出“不務正業”的質疑。
一些議論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問題:“帶貨”的同時,領導干部還要“帶”什么?
領導干部的直播間,對接起農戶與市場。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這更是一場政府服務的變革。在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領導干部做工作不能只是文山會海、發號施令、簽字審批、紙上來紙上去,還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田間地頭,深入移動互聯網世界,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干實事兒。
不可否認,領導干部“直播帶貨”,興起于疫情特殊環境,有其偶然性。但其必然性,是新技術的滾滾浪潮對基層治理理念、方式和效能產生的根本性影響。
新發展理念在基層生根發芽,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新治理模式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轉變作風,以開放姿態擁抱新技術和時代變化,以更加開放、靈活、親民的態度,解民憂、促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多元化、均等化,推進基層公共治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然,領導干部并非專職網紅,“直播帶貨”仍是個體助農,質疑之聲也難免出現。有的認為縣長做直播是“不務正業”,官員的正經事是做好政務服務;有的認為直播雖然可以吸引眼球擴大銷售渠道,但難免有作秀嫌疑。在一些地方的實踐中,也出現官員“直播帶貨”走樣變形的情況。部分領導干部將直播間當成秀場,有的地方專門發文搞攤派,有的地方“虧本賺吆喝”,搞成了形式主義。
然而,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任何一種新興形式在初期都有利有弊,這并不妨礙基層治理理念更新與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這種嵌入移動互聯網、利用新技術手段優化行政生態、提高行政效能的有益嘗試,拓寬了政府與民眾互動的空間和渠道,增強了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感,值得大力探索并給予一定的容錯空間。據新華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