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民政局公布2021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763.3萬對,繼2020年跌破900萬對后,2021年結婚登記數跌破800萬對,為1986年以來最低。
人口學家分析表示,適婚人口數量減少、初婚年齡推遲、性別比失衡等成為數據下滑的原因。
![]()
結婚登記數變動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適齡男女數量,結婚年齡與結婚意愿。因生育政策的沖擊,最近40年中國年度出生人口有較大的波動。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人口出生高峰,到1990年達到高峰,據七普數據,當前人口中于1990年出生的人口高達2597萬人,隨后一路下跌到2003年的低谷,不到1400萬人。按平均25歲的初婚年齡算,1990年出生的人將在2015年開始進入婚姻,因此從2015年起中國的結婚登記數會進入下降趨勢。數據上確實如此,每年結婚登記數從2013年1347萬對的高峰開始下降,逐年降低到2021年的764萬對。到2003年出生的人開始結婚時——也就是2028-2030年,會達到歷史性低點。結婚登記數在未來的七八年還會繼續下降。
性別比也會影響結婚人數。性別比較高,意味著適齡女性更少,可以結婚的對數就越少。1990年以來,每年的出生人口中,男性都會比女性多出100萬人左右,2000年以后更是保持在110-120萬人的高位。未來這些人到了結婚年齡,男性的婚姻擠壓會很嚴重,同樣的出生人口規模,結婚登記對數會更少。
其次,結婚年齡也會影響結婚人數。當年度出生人口越來越少的時候,結婚年齡推遲,適齡人口會延遲到未來結婚,這就意味著當年結婚的人數會更少。普查數據顯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中國初婚年齡持續上升,從1990年的22.35歲上升到2020年的28.4歲,上升了6年多。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導致適齡男女推遲了結婚計劃,大大提高了初婚年齡,2010年以來,平均初婚年齡每年提高約0.2-0.4歲,但2020年比2019年提高了1.5歲。盡管初婚年齡提高在降低當前結婚率的同時,也會適當提高未來的結婚率,但宏觀來說,初婚年齡提高,會造成全部人口中未婚人口占比提高,婚姻家庭人口比重會降低。
最后,適齡男女的結婚意愿在降低。因為性別比失衡、人口遷移、母職懲罰等原因,組成家庭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婚前有彩禮、買房壓力,婚后有育兒、養家的困擾,這些都抑制了適齡男女的結婚欲望。中國目前的終身不婚率仍然處于低位,隨著當前的年輕人群走向中年,他們可能會像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曾經發生的那樣,有較高比例的人群終身不婚。
婚姻是家庭的開端,所謂成家立業。尤其在東亞文化圈,婚生子女仍然占生育的絕大部分,因此結婚登記數的變動對于社會穩定有著重大影響。從前述數據可以看到,出生人口周期影響了結婚數,在未來又會影響到出生人口的數量,因此穩定結婚登記數量也是平穩這些周期的重要環節。前述分析也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的結婚意愿,如何平衡疫情管控,讓人們的生活最大限度回到常態值得考慮。
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倡導的晚婚晚育可能不再合時宜,應該把決定結婚、生育的權利還給個人和家庭。例如,法定結婚的最低年齡應當調低至18歲,中國參軍入伍的最低年齡是18周歲,一個人在18歲的時候可以保衛國家,他們為什么不能自主決定組建家庭?雖然法定結婚年齡降低到18歲以后仍然有很多人選擇晚婚,但那些想早結婚的人就可以如愿結婚。
家庭是社會的中堅,它們為社會創造財富,為未來撫育人才,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也必然是重視家庭的社會。要重視家庭,就要創造一個婚姻友好、生育友好、養育友好的社會,這樣人們才愿意結婚、愿意組建家庭。在中國生育率持續走低的時代,這些領域的改變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