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不斷迎來政策利好。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的通知》,提出加強軟硬件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而國務院辦公廳5月份發布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也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服務中的作用,夯實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基礎。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服務體系持續完善,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日益得到發揮。筆者認為,應當抓住當前寶貴的發展機遇,積極推動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讓中醫藥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健康養老為例,中醫藥在治未病以及康養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健康養老的問題日益突出,過去依靠“養兒防老”的傳統,即將過渡到社會化康養模式。中醫藥近乎“全科醫生”的診療特色及其豐富的治未病和康復手段,將為我國基層醫療特別是社區康養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資源供給。
今年4月份,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文件提到將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在社區養老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推廣普及中醫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中醫推拿、貼敷、刮痧、拔罐、中醫養生操等保健技術與方法。發展中醫藥康復服務,推廣適用于基層、社區的小型化、專業化的中醫康復設備和康復適宜技術。
制度上的頂層設計越來越精細,為基層的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但不容忽視的是,從政策落地層面來看,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基層中醫藥服務供給還存在機構不健全、設施不配套、中醫藥專業人才短缺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缺失等問題,需要以創新的思路夯實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
很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多是由以前街道辦醫院、廠辦醫院、鄉鎮衛生院組建的,硬件設施上存在先天不足,醫療設施比較落后,加之政府財政投入有限等因素,這些衛生服務機構生存壓力大。
與此同時,在很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缺乏專業的中醫藥人才。一些年輕的本科畢業生進入社區之后,缺乏上級醫師的“傳幫帶”,接診業務量偏少,面臨晉級困難、收入偏低等現實問題,從而不能安心在基層社區工作。而有些中醫藥人員在外出進修學有所成后,自然想走出社區另謀高就。因此,社區中醫藥人才的困境,是制約中醫藥在社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社區衛生服務的中醫藥人才建設,也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增加投入改善“硬件”的同時,也要加強人才這一“軟件”建設。
鑒于此,筆者建議,可借助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同時,適當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以解決基層中醫藥供給不足的難題。比如,可以借力中醫館、個體診所等社會中醫機構,充實社區康養體系,還可以吸收中醫技術產業化的相關廠家與社區康養機構聯合,以解決設施不配套等問題。
另外,為了解決中醫藥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在實施“中醫師承和確有專長考核”政策的時候,把考場設在社區,在實踐中檢驗“確有專長”;把療效寫在社區服務現場,而不是單純強調“過程正確”。通過“開放中醫自學成才考試”和做實“確有專長”工作,讓中醫藥人員有機會脫穎而出,才能真正提高社區醫養結合的能力和質量。
中醫藥服務基層社區能力的提升,亟須積極推動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以提供多元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首先,相關部門有待出臺具體政策細則,支持中醫人員參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養老機構結合起來,尤其是為特困人員提供養老服務設施的敬老院,要根據實際需要加強建設,注重相關專業管理、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其次,隨著現代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和自媒體平臺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因此,充分借力互聯網的優勢,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互聯網+養老服務”等健康服務模式,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這也可以成為中醫藥“個性化醫療”的用武之地。
再次,中醫藥的科普宣傳也不容忽視。比如,醫養保健知識的推廣,可依托醫聯體上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服務系統,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相結合,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工作之中,增加中醫藥服務的內容,利用大數據建立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讓中醫藥服務更貼近大眾。
總之,中醫藥在基層社區的服務能力建設是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強基層、護基層,才能讓中醫藥真正扎根基層,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