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金融科技領域布局方向也正走向縱深:從銀行業自身數字化到賦能整個金融服務生態數字化,進而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增長。
7月28日,平安銀行行長助理孫芳滔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平安口袋銀行App6.0上線是從應用交互設計到矩陣式產品服務。
7月26日,平安銀行發布平安口袋銀行6.0,本次版本升級重點對平安銀行的開放銀行、大促活動以及客群活動進行了權益加碼,其中開放銀行引入了更加豐富的第三方生活類權益,涵蓋“衣、食、住、行、娛”等消費場景,進一步促進消費類中小微企業數字化。
“數字技術加速了產業互聯與場景互通,同時也推動了銀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銀行金融服務以開放銀行為出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開放、靈活、智能、安全的服務。”此前平安銀行聯合IDC聯合發布的《中國開放銀行白皮書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開放銀行作為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是對銀行整體價值鏈的重塑,也代表著銀行數字化、專業化的金融業務創新能力進入了新階段。
銀行數字化轉型進階:提供場景化服務
世界經濟已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復蘇的新動能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積極把握數字經濟機遇,不斷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到39.8%。
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當前,各行各業正如火如荼持續推進自身業務和管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作為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成熟度較高的行業,銀行業正積極順應數字化浪潮,并逐漸把握主動權。2021年,22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的金融科技投入費用共計1681.32億元,同比增長22.93%,科技投入占營收比在2%-5%左右;增加科技人才引進,科技人才占比普遍達到3%—10%。
商業銀行持續的高投入已取得一定成就。通過自建場景和外部合作,銀行可以切入個人生活消費、產業數字化、政務信息化等各類場景,打造“看不見”的銀行,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無感深入的金融服務。
從自身數字化到生態數字化,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進階。
互聯網和新興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銀行的數字化進程,也轉變了銀行的經營理念。在傳統模式下,銀行是“以產品為中心”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企業的個性化金融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在當前競爭格局中,銀行必須將經營理念轉到以企業實際場景為中心,滿足實體經濟的差異化需求,這就需要銀行深入到金融服務的場景中去。
那么,銀行要如何將金融服務下沉到相關非金融服務中?
答案無疑是開放銀行。數字化時代,金融需求場景與日常生活中多種場景產生了深度聯結,這讓銀行與非金融機構的合作變得尤為重要。
在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可以通過API、SDK、H5等方式將金融服務嵌入到各類應用場景與業務場景,向各行業輸出金融創新服務,并用技術賦能生態圈多方參與者,不斷推送業務體系革新,以此實現“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的愿景。
創新的開放銀行模式:構建共贏生態是根本
目前,多家大中型銀行,以及部分城商行、互聯網家銀行已布局開放銀行業務,并將其作為數字銀行的關鍵實現路徑。
“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的方式,開放銀行可以讓金融的服務跟場景有效結合。物理網點和傳統的客戶經理的服務是有限的,也不可能7X24小時不間斷服務。而開放銀行的接口不僅可以實現不間斷服務,還能大大提升服務覆蓋面。”平安銀行總行公司業務總監、交易銀行事業部總裁、創新委秘書長李躍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稱,通過開放銀行,金融服務和場景緊密結合,金融服務可以輕易潤澤到小微企業,同時也能促進生態圈里產業各方資源的循環。
《白皮書》發現,多家銀行的開放銀行業務,在服務實體經濟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如與產業互聯互通程度較低,現有IT架構和技術能力較弱,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生態管理機制和運營策略等等,究其原因,是尚未建立起一個完善開放的生態體系。
開放銀行建設需要持續豐富開放共贏的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探索并優化各類參與方的商業模式,開發多樣的服務方式,制定對各方有效的激勵機制、權責分配等合作制度,保證生態良性運轉。
以打造聯盟生態多方共贏的新格局為目標,2021年末,平安銀行正式啟動“星云開放聯盟計劃”,與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一體化開放互聯體系。
在聯盟生態中,平安銀行整合金融資源、客戶資源,為合作伙伴提供豐富的標準化產品和公正的收益共享機制,服務海量B端、C端客戶,實現能力的快速輸入及變現。
一方面,平安星云開放聯盟為生態合作伙伴與海量用戶提供了平安銀行的數字賬戶、投資理財、支付結算、貸款業務、保證金、信用卡,以及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新型供應鏈、財資管理、數字身份等多項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將標準化接口開放給第三方合作伙伴,為合作伙伴賦能,創建更具競爭力的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第三方合作伙伴也可以通過開放平臺以小程序形式為平安口袋銀行的客戶提供各項生活服務,通過“走出去” +“引進來”雙向驅動,將銀行、合作伙伴、客戶匯聚在一起,建立互利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圈。
以星云開放聯盟為代表,銀行通過開放數據與銀行服務,與合作伙伴共享數據、應用與運營經驗,成為數字生態共同體中的關鍵一環。隨著數據、應用與運營經驗開放力度的加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參與者被納入可信的行業生態共同體中,共建生態將成為開放銀行賦能實體經濟的最強表現形式。
李躍表示,星云開放聯盟里有互聯網平臺、軟件服務商、數據服務商和供應鏈場景方和PE/VC機構等合作伙伴,可以服務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決勝開放銀行:深入產業鏈場景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為我國貢獻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服務社會民生的重心應當在中小企業側。
但同時,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普遍較低,存在業務、財務、資金數據分離,財務手工效率低,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問題,企業不僅難以精細化地管理資金,而且很難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財務數據,易造成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發展。
針對小微企業普遍遇到的融資、經營難題,《白皮書》以平安星云開放聯盟在票據場景的應用為例,提出了解決方案。
除了與合作伙伴能力互補、共享資源,平安星云開放聯盟一個重要的發力點就是聚焦小微企業,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客群共享,觸達平臺上的長尾客群,借助企業授權數據,實現基于數據幫助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支持、加快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雙重價值。
票據作為一種常見的金融工具,與企業供應鏈、產業鏈結合緊密,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在星云開放聯盟的生態中,平安銀行通過與生態伙伴合作,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優勢,將票據嵌入企業場景,從源頭上促進應收賬款票據化,實現對產業鏈上下游客戶的主動觸達。
通過開放銀行的技術賦能,平安銀行還能幫助各類平臺客戶快速開展業務,通過發起票據貼現申請就可以實現系統自動放款,提升客戶體驗。
截至目前,平安銀行票據業務已聯手58家合作平臺,簽約1.4萬客戶,發生1600億貼現量,成功為更多中小微客群體提供便捷、高性價比的票據貼現服務。
從票據場景的應用可以看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經營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深入場景,達成產業與金融的結合。
在開放互聯的生態中,小微企業不再處于“單點”狀態,而是和產業鏈中的平臺與大型核心企業產生深度聯系,并以開放銀行的方式與金融機構達成對接,獲得資金支持,降低融資成本。
中小微企業的加入,既是對開放生態構成的豐富,也相當于得到了一個幫助自己經營成長的“百寶箱”,如遇到資金數據分離、財務手工效率低、資金緊張等情況,就可以通過財資管理、新型供應鏈等多項金融產品及服務,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深入產業鏈場景,也讓銀行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各個業務的具體運作模式,進而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針對性定制化金融服務。
開放銀行的升級,本質上是生態能力的升級,要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賦能實體經濟發展,開放銀行就應深入更多場景,將業務模式從點狀服務轉為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以更完善的標準體系、更豐富的標準產品,保障生態體系的良性運轉。
未來,平安星云開放聯盟的生態體系還將不斷完善,將為各類合作伙伴提供更標準、更深入、更開放服務,打造全方位互聯、多方位共贏的新格局。同時,各大銀行開放銀行建設也將繼續圍繞產融結合、數字化轉型升級等重要領域,探索更多一體化解決方案,共同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我們將爭取在未來三年,連接10000位合作伙伴、服務1000萬客戶。“李躍稱,實現星云開放聯盟生態的“共生、共建和共贏”。李躍最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