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從事AI業務的企業來說,體現其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賦能產業,在產業場景中找到應用落點,以AI手段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痛點,華為也不例外,昇騰AI正推動自身的產業賦能能力走向深水區。
9月2日下午,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華為通過昇騰人工智能大會(以下簡稱“本次大會”)向外界分享昇騰AI在科研創新以及產業落地的最新進展,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介紹華為加速AI產業發展的計劃。
“當前昇騰AI產業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昇騰來建設算力基礎設施,目前已經有超過20個城市基于昇騰來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其中有10個已經上線運行,而且從上線運行的項目來看,算力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可以說是上線即飽和,就要開始考慮下一次的擴容。”胡厚崑在該次大會上介紹說。
除開建設城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昇騰已經積累了90多萬開發者、700多家合作伙伴,孵化了1100多個行業AI解決方案。在本次大會上,華為與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云天勵飛、極視角、亞信科技、中科弘云、博瀚智能等企業,發布基于昇騰的“AICE賦能行業解決方案”,以期將AI技術推廣至更多行業。此外,華為還與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移動、上海電信、上海聯通、商湯科技等共同成立上海算力聯合體及上海人工智能生態賦能中心,主要為上海本地的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普惠算力。
而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昇騰AI相當受矚目的是它的大模型能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基于昇騰AI推出的全球首個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獲得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獎項——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
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張迪煊在大會結束后的媒體群訪中介紹,“紫東太初”大模型具備圖文音三模態,在沒有大模型的情況下,在一個場景中想要利用AI技術完成某一效果,可能需要多個小模型的結合,效率較低,而大模型的泛化性比較好,可以同時滿足多維度的要求。
“大模型已經成為AI應用創新的共識。”胡厚崑在本次大會上說,“但是大模型的開發過程十分復雜,門檻也很高。為此,華為為產業界提供了大模型開發使能平臺,加速從基礎模型到應用開發的全流程,讓大模型容易開發、容易適配、容易部署。”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商飛與昇騰AI打造的業界首個工業級流體仿真大模型——“東方·御風”亮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飛首席科學院吳光輝介紹,飛機的氣動外形設計是飛機設計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技術之一,決定了飛機的安全性、經濟性與環保性,流體仿真是飛機氣動設計的重要手段,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模擬仿真運算量非常大,需要借助超算,而有了“東方·御風”大模型的幫助,在精度一樣的情況下,仿真時間只需要原來的二十五分之一。
胡厚崑介紹,在華為大模型開發使能平臺的支持下,已經有10多個全球領先的大模型誕生,覆蓋語音、視覺、多模態等技術領域。而胡厚崑也提出,華為接下來要積極探索AI的前沿應用,把科學計算作為昇騰AI的主戰場。
“(我們)把AI引入生物、物理、氣象等科學的領域,幫助科學家們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傳統的和前沿的科學問題。目前已經推出了電磁仿真、分子動力學等科學的智能套件,正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胡厚崑稱。
在本次大會上,產業界領軍人物、流體力學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的智能流體力學產業聯合體成立,產業聯合體將以昇騰AI等技術為基礎,推動AI技術與流體力學的融合,推動流體力學領域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從而助力飛機、高鐵、輪船等應用到流體力學的交通工具的制造。
胡厚崑非常看好昇騰AI的產業聯合體路線:“我們還要持續加速人工智能面向行業的落地。我記得去年在論壇上,我們分享了專家加行家的合作模式,努力打通AI落地到各行各業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在實踐中更進了一步,成立了產業聯合體,這樣一種新的合作形式可以很好地打通科研創新與應用場景之間的斷點,讓懂AI的人了解行業,讓懂行業的人也了解AI。”
胡厚崑最后指出,雖然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和主流公司都對AI產業進行戰略性投入,但行業面臨一個普遍的困難,就是人才不足。據華為的評估,中國的AI產業人才缺口達到了500萬,AI融入千行百業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更大的人才缺口,華為希望在AI人才培養方面做出貢獻,與教育部發起“智能基座”計劃,已經在清華、北大等72所高校開設了1500門課程,預計每年可讓超10萬名大學生受益。未來三年,華為也計劃發展350萬名昇騰AI開發者,為昇騰AI產業輸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