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延長制造業緩稅補繳期限,加力助企紓困;確定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配套支持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擴市場需求、增發展后勁。
在9月14日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繼續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有關事項的公告》(下稱《公告》)進一步明確了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費延續4個月的政策細節。公告指出,緩繳稅費所屬期為2021年10月和2022年1月不包含在《公告》內;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在延緩繳納期限屆滿后,無需納稅人操作,緩繳期限自動延長4個月。
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對經濟觀察網表示,現在離全年結束僅有三個月的時間,從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下行壓力比較大,要完成原來的目標有壓力需要盡全力爭取最好的結果,而8月份之后中國進出口面臨較大壓力,疫情以來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支撐經濟外需通道或將面臨進入下行壓力通道持續一段時間,這將導致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支撐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馮俏彬認為,現在提出增加減稅降費和提供低息融資是為了在投資和消費端發力,從今年三季度開始,財稅政策已經持續對投資發力,比如解決資本金的問題,增加專項債的額度,同時為托起經濟大盤想辦法來拉動消費,特別是拉動有效需求,無論是減緩、退稅和增加低息融資都是為拉動有效需求。
“從效果來看,政策著力點是為了一手穩投資;一手拉動消費,包括減稅降費、留抵退稅都是為努力保市場主體以支撐經濟,穩定大局考慮。此次,國常會和稅務總局發布的公告既是對原有政策的延續,也是下行壓力加大下為穩經濟的手段。”馮俏彬告訴經濟觀察網表示。
緩、退稅
為了穩經濟保市場主體,國務院決定繼續實施有針對性的緩、退稅政策。
9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穩經濟關鍵要保市場主體,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市場主體當前困難較大,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大紓困政策力度。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前期緩繳的所得稅等“五稅兩費”,9月1日起期限屆滿后再延遲4個月補繳,涉及緩稅4400億元。同時,對制造業新增增值稅留抵稅額即申即退,到賬平均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預計今年后4個月再為制造業企業退稅320億元。
據記者了解,緩繳稅費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及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基本涵蓋企業繳納主要稅費。
自去年10月,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發布公告稱,允許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稅費。今年2月,國家對去年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第四季度緩繳稅費再次延緩半年繳納,同時還延緩了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稅費,時間為半年。
9月14日發布的《公告》稱,自2022年9月1日起,按照《國家稅務總局 財政部關于延續實施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有關事項的公告》已享受延緩繳納稅費50%的制造業中型企業和延緩繳納稅費100%的制造業小微企業,其已緩繳稅費的緩繳期限屆滿后繼續延長4個月。
在《公告》中對延緩繳納的稅費包括所屬期為2021年11月、12月,2022年2月、3月、4月、5月、6月(按月繳納)或者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季繳納)已按規定緩繳的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及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代扣代繳、代收代繳以及向稅務機關申請代開發票時繳納的稅費。
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在解讀《公告》時稱,由于所屬期為2021年10月和2022年1月的稅費緩繳期限已到期,納稅人按規定應在2022年8月繳納入庫,不適用本《公告》。所屬期為2022年8月(或按季繳納的第三季度)及以后期間發生的稅費,按規定正常申報繳納。
今年以來,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重點向小微企業傾斜,通過減輕稅費負擔與增加現金流,幫助小微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各項稅費支持政策為小微企業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1.31萬億元。其中,4月1日至8月31日,已獲得增值稅留抵退稅的納稅人中,小微企業戶數占比93.1%;共計退稅8332億元,占比40.7%。
東莞市德聚膠接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邱國明對記者表示:“緩、退稅政策對我們公司有很大的幫助,公司現階段正在公司原廠址的擴建新廠房,預計新廠房投資需2億元。緩繳稅款較好的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壓力。”
東莞市德聚膠接技術有限公司是東莞一家制造業企業,同時也是當地專精特新企業之一。邱國明表示,2021-2022年8月,累計應繳稅款4600萬,目前已經緩繳了800多萬元的稅款,由于今年公司的業績預計能增長40%,預計2022年緩繳稅款1500萬元。
廣州市銳豐音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副總監周巍也對經濟觀察網表示,2022年以來,享受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政策,公司共計緩繳稅款2213萬元,支撐企業渡過今年的因為客戶回款延長的難關。
金融發力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力的并不止是財稅政策,同時金融要求也一起協同發力。
國常會指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有利于擴大制造業市場需求,推動消費恢復成為經濟主拉動力,增強發展后勁。同時,該會議決定,對制造業、服務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設備,支持全國性商業銀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積極投放中長期貸款。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100%對商業銀行予以專項再貸款支持。專項再貸款額度2000億元以上,盡量滿足實際需求,期限1年、可展期兩次。同時落實已定政策,中央財政為貸款主體貼息2.5%,今年第四季度內更新改造設備的貸款主體實際貸款成本不高于0.7%。
一位金融研究人士分析,從政策內容來看,相比基建投資,此次政策希望通過拉動民間投資將信心樹立起來,同時,該政策也為提振信心創造了條件,國務院常務會議主要是為了擴需求,拉動消費和市場消費信心的恢復,特別是將市場中有能力消費,但是不敢消費的問題逐步解決,對投資和基建起到拉動作用。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此次對中小微企業的中長期貸款不需要考慮資金成本的問題,畢竟央行給與專項再貸款的支持利息會更低,盡管商業銀行承擔市場的風險,但是央行要求并不嚴格,期限是1年,商業銀行可以展期兩次,當然若是商業銀行沒有對中小微企業展期,那么央行自然也不會對商業銀行展期。”上述金融市場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