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向未來的設計、前沿的設計如何與將來生活的多種場景實現融合、設計教育又怎樣做到以人為本的初衷?
(資料圖片)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成果展“未來驛站”在北師大珠海校區內開幕,展覽通過22項教學成果,展示了學院在探索設計教育新模式上的思考與實踐。
展覽現場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灣區優勢,探索新的設計教育模式?如何通過跨學科共創、校企聯動、校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三個研究方向架構圖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于2021年6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成立,設立設計與未來生產、生活方式,藝術與科技,設計與教育三個研究方向。學院根植于藝術、科技、教育的交叉領域,開展在人文、藝術、設計、科技、社科等領域的研究和跨界合作。學院共設立5個實驗室,分別是服務設計與社會創新實驗室、未來智慧生活實驗室、未來智慧場景實驗室、藝術與科技實驗室、設計與教育實驗室。“跨媒介合作創作系統的研究與設計”項目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開展合作創作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它將為音樂創作人和舞蹈創作者提供全新的合作創作模式。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這項前沿的藝術融合科學的案例中,研究者用數字捕捉舞蹈動作和音樂曲譜,經過AI學習,創造出 邏輯正確、形式嶄新的音樂和舞蹈。這項研究,已經應用在芭蕾舞、現代舞和中國古樂舞南歌子的改編音樂舞蹈中。當AI釋放了生產力,未來人類的藝術能力將無遠弗屆。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院長高鵬告訴澎湃新聞,這個項目是一次全新的跨學科實踐,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跨學科的底層邏輯。該項目的合作伙伴來自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機媒體藝術學域。
“跨媒介合作創作系統的研究與設計”項目中,芭蕾舞者和漢唐舞者的標志姿態和精彩瞬間“INSIGHTS/視界”項目基于響應式超快納米光子生物檢測芯片的開發,圍繞“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開展科學產品設計,如用于核酸提取的指尖芯片、仿生檢測芯片設計等。藝術與科技不可分割,它們的結合將為交叉學科帶來更多解決問題的思路。
“INSIGHTS/視界”項目中,用于核酸提取的指尖芯片在過去一年里,學院面向院內碩士研究生發布逾10項PBL(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設計項目,包括國內家居領域的戰略咨詢項目和跨界設計項目,以及《2025年未來家居趨勢報告》等。經過數月的學術導師+企業導師輔導教學,學院師生陸續產出成果,面向社會正式發布、落地。設計與產業密不可分。與企業一同解決真實問題,使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緊扣社會需要,做到學有所用。
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通用學生裝及美育服設計項目展示北師大是師范教育的高等學府。探索通過設計專業推動中小學跨學科融通教育,成為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的重要命題之一。“設計思維”課程和“甲骨文明活化”課程是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師生針對小學第二課堂研發的設計美育系列課程,其中,“設計思維”課程已于珠海高新區金鳳小學落地實施,課程包含全套教學方案設計,如教學大綱、課件、教具、課程材料等。參與課程項目的學生不僅擔任課程的設計者,也全程參與課程的落地教學。
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研發的“設計思維”課程在珠海高新區金鳳小學開展金鳳小學美術教師代京男告訴記者,項目課程通過選擇符合小學生學情的主題,調動學生運用所學學科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有益于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設計趣味和價值。
展覽現場“我們所探索的設計教育,是面向學生畢業后四年,七年之后的社會和生活,他們從入學那一天起就需要思考未來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樣子?那時需要什么樣的設計?需要什么樣的設計人才?這就是未來設計學院全體師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高鵬說。(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