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來臨,網絡上流行起“曬背”養生,有把衣服剪個洞曬的、有打傘遮著頭曬的,甚至有帶著頭盔曬的,引得眾多網友跟風效仿,甚至有人在三伏天組隊“曬背”,并拍照打卡。
(資料圖)
對此,有的網友疑惑,曬背真的能養生嗎?有科學依據嗎?三伏曬背可行嗎?
對此,筆者采訪了襄陽市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云健健。
云健健介紹,背為陽,腹為陰,背部是人體陽氣循行的最大通道,三伏曬背不僅可以提升陽氣,升級體質,連陳年老寒氣可以排掉,但切不可盲目跟風,因為曬對就是養生,曬不對反而傷身。
科學認識“曬背”
云健健介紹,民間有“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說法,中醫講究天人相應,曬太陽是流通氣血、令陰陽相和的良方,具有調動人體抗病能力、改善人體代謝等多重功效,而背部正是人體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之一,所以伏天曬背,陽氣向外透散的過程可以把體內的伏邪排出體外。
按照陰陽學說,人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陰病、另一種為陽病。而陰病就是我們常說的陽虛,虛寒體質人群,曬背是扶陽,所以,對于寒氣、濕氣較重的人群來說,比如畏寒、怕冷、四肢酸脹、精神萎靡、頭暈乏力、身體沉重等,需要補陽氣的,不妨選擇用三伏天曬背的方式養生。
掌握方法“曬背”
曬背最佳時間為三個伏日,第一次曬背,時間不必太長,20分鐘左右即可,可以循序增加時間,一般體質推薦曬30-60分鐘為佳,千萬不要貪圖功效,把皮膚曬痛曬傷,影響日常生活。曬背,應該選擇早上8至9點,或者下午3點以后,此時陽光溫煦,既有溫度,又沒那么灼熱,更適合新手體驗。
很多朋友看到曬背的好處后,都躍躍欲試,準備掀起衣服到外面曬一曬,但曬了沒多久,不僅背上曬得又燙又疼,還出現了頭暈、心跳加速、流鼻涕等不適。伏天曬背雖好,但也是有講究的,需要注意以下禁忌:1、紫外線過敏者不能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不可以曬;氣陰兩虛或陽盛體質的人禁曬;孕期身體情況比較特殊,不能隨意擾動氣血,要聽從專業醫師的指導;2、曬完出汗期間,禁止吹風、直接進入空調房;3、不可直接暴曬頭部,頭部屬陽,曬久了會頭暈、中暑、胸悶。建議用帽子遮擋。
云健健提醒,建議飯后休息半小時再曬,曬中會流很多汗,需及時補充水分,可飲用常溫酸梅湯、綠豆湯、淡鹽水等。同時請攜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應不時之需。在進行曬背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皮膚狀況,合理掌握時間和強度,避免過度曬太陽導致健康問題的發生。另外,補陽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飲食調理、運動鍛煉等,應綜合考慮個人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不只“曬背”養生
實際上,三伏天除了曬背外,還有很多的養生保健方法。
云健健介紹,熱在三伏,養生也在三伏,如果能借此季節養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節,也是保健養生的重要時節。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一顆明珠,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要想三伏天養生其實不只曬背這一種方法,還有像艾灸、刮痧、中藥泡腳、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都可以幫助我們養生保健。中藥泡腳就是利用合適的中藥配方熬成中藥水來泡腳,其中的有效中藥成分在熱水的熱力幫助下,滲透進皮膚,被足部毛細血管吸收,從而達到改善體質、調理身體、治療疾病的效果。中醫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三伏天是陽氣最盛的階段,人體腠理疏松,經絡氣血流通,此時刮痧,可以幫助身體解除暑熱,緩解中暑癥狀,排出身體毒素,提高身體免疫力,也是不錯的養生方法。
云健健表示,除了中醫治療的養生手段外,大家在三伏天也要注意早睡早起、防暑防曬、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另外,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掌握好養生要點,讓我們以更科學、更健康的方式,共度40天加長版的伏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