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在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加快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的背景下,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平穩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替代步伐加快。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伴隨近期部分地區高溫影響,生活用能需求增加,推升能源消費顯著增長。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資料圖)
上半年能源生產穩步增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煤油氣電等主要能源產品生產均保持穩步增長。分品種看:
原煤生產連續增產。煤炭生產企業持續夯實兜底保障基礎作用,積極增加煤炭供給。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23.0億噸,同比增長4.4%。
油氣生產穩定增長。油氣生產企業鞏固增儲上產勢頭,不斷提升國內保障能力。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原油產量1.05億噸,同比增長2.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天然氣產量11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其中非常規天然氣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電力生產保障有力。電力生產企業積極推動各類電源穩發增供,全力做好電力保供工作。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4.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火電增長7.5%;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增長6.5%、16.0%和7.4%;水電下降22.9%。火電兜底保障作用凸顯。
今年以來,受來水影響,水電大幅下滑,火電作為基礎保障性電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風光電持續快速穩定增長,有效保障了電力安全供應。目前,風光電發電占比已超過水電,較上年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
初步測算,上半年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3個百分點。
中國能源行業發展分析
從資源利用看,太陽能、風能、水能等低碳能源具有波動性、隨機性、間歇性等特性,需通過能源網絡互聯互通,才能充分利用能源生產與用戶分布的時空差和價格差,提高能源供給的可靠性與經濟性。從減排路徑看,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窗口期非常有限,只有加快打造能源轉化和傳輸平臺,加速低碳能源開發和外送,大幅提升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才能有效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近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逐漸降低,但絕對值仍處高位。綜合來看,目前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在80%左右,非化石能源不到20%。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院長、重質油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春明表示,未來這一結構會發生顛覆性變化,碳中和背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到80%以上。
而這樣的變化顯然需要變革性技術的支撐,在徐春明看來,這主要涉及兩個層面:其一,是對二氧化碳的處理和利用,包括采用物理方法,如地下封存、二氧化碳驅油等;或是采取化學手段,通過聚合、合成反應、加氫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價值的化學品和材料。其二,則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即雖然消耗能源,但盡量不排放二氧化碳,這主要仰仗綠電、綠氫的應用等。
鑒于氫能本身具備低碳、高效、清潔等特點,徐春明認為,氫能將在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扮演重要角色。“氫一方面能夠作為能源被直接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作為儲能介質與綠電相互轉化,因此氫能的產業化應用是非常廣闊的。從制氫、儲氫,到運氫、用氫等,整個產業鏈相當復雜。”
徐春明坦言,目前在這條產業鏈中,一些關鍵裝備、材料還沒有實現完全穩定的規模化,比如氫氣循環泵、質子交換膜、雙極板等,技術基礎較為薄弱,進口依賴度較高。“但這既是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因為無論哪個產品攻克了,都將帶動產業的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能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中研普華通過對能源行業長期跟蹤監測,分析能源行業需求、供給、經營特性、獲取能力、產業鏈和價值鏈等多方面的內容,整合行業、市場、企業、用戶等多層面數據和信息資源,為客戶提供深度的能源行業研究報告,以專業的研究方法幫助客戶深入的了解能源行業,發現投資價值和投資機會,規避經營風險,提高管理和運營能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