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航天日,紀念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52周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52年后的今天,東方紅依然圍繞地球高速飛行。這是為什么呢?請往下看。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10分鐘后,衛星順利進入軌道。《東方紅》的樂曲通過電波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2年過去了,我們的東方紅一號仍然在太空飛行,運行在近地點441公里,遠地點2286公里的大橢圓軌道上,衛星重173公斤,軌道周期114分鐘。而在前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當中,除了咱們的東方紅一號和法國 “阿斯特里克斯”號之外,蘇聯、美國和日本的第一顆衛星都早已墜入大氣層燒毀。為什么東方紅一號這么堅強?
我們知道,衛星在太空繞地球飛行不需要動力,完全靠慣性飛行。理論上,如果沒有任何阻力,沒有能量消耗,會永久飛行下去。但實際上,太空并非空無一物,尤其是在地球近地軌道上仍然有痕量的氣體存在,越靠近地球氣體分子越多,這也是為什么目前空間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主動升軌的原因。上面我們提到,東方紅一號運行在近地點441公里,遠地點達2286公里的軌道上。作為比較,目前我國的空間站運行在380公里的圓軌道上。由此可見,即便東方紅一號的近地點也比中國空間站的軌道還高,因此,東方紅一號在軌道上運行受到的阻力很小。
從外形角度看,東方紅一號選的是球體自旋穩定,它的姿態不會失控,不會翻滾,不像現代通訊衛星需要有個拋物面天線對著地面站,還有巨大的太陽能帆板受到光壓和太陽風影響。
![]()
我們來看一下另外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情況: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Sputnik”來自俄語,意思是“全球旅行的伴侶”。它是一個很小的金屬球,重83公斤,運行在近地點215公里,遠地點939公里的軌道上,每96.2分鐘環繞地球一周,每21天通過無線電傳送一次大氣信息。由于近地點過低,僅僅在發射57天后,就重返大氣層燒毀了。
美國于1958年1月31日在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納爾角發射的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 “探險者1號”衛星總重13.97公斤,其中儀器重8.3公斤,運行在近地點為360公里,遠地點2520公里,每114.9分鐘繞地球一圈。于1970年3月墜入地球大氣層。
1965年11月26日,法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阿斯特里克斯”號。這顆衛星重42公斤,運行在近地點528公里,遠地點是1768公里的軌道上,運行周期為1小時48分鐘。得益于較高的軌道,目前這顆衛星仍然在太空飛行。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24公斤,運行在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分鐘。由于軌道慢慢衰減,于2003年8月墜入地球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