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估計不少人都和我一樣變成了“小陽人”,雖然自己是挺過來了,卻依然擔心家中的老人,而新冠轉重癥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血氧值過低。于是,曾經無人問津的血氧儀徹底火了,不僅價格暴漲300%,而且還一貨難求。
(資料圖)
在搶不到血氧儀的情況下,不少網友開始尋找替代方法,比如一個微信小程序“ABC健康”就火爆了不少朋友圈和網絡社區,據網友介紹,這款免費的小程序是由京東健康開發,有著不錯的血氧檢測體驗,除了血氧,“ABC健康”還可以測出你的心率、呼吸頻率等數據。
在小紅書、微博等平臺,ABC健康已經成為不少網友“平替”家用血氧儀(非醫療器械級別)的選擇。因為從測試原理來看,非醫用級別的血氧儀的檢測方法,其實與“ABC健康”的檢測方法十分相似, 只要算法足夠先進,是可以用閃光燈+攝像頭的簡單組合測出準確度較高的血氧、心率等數據的,甚至還能結合其它數據提供健康管理和建議。
一個微信小程序就能讓手機變成血氧儀甚至健康管家?ABC健康真的好用?本篇帶大家系統地了解它。
小程序大能耐
打開微信搜索ABC健康就可以輕松找到這個小程序,簡單確認一些信息并開放攝像頭等權限后就可以開始進行測試,期間沒有看到半點廣告或是收費的跡象,從單就這一點我就對這個小程序有了不少好感。
用戶的身體數據及相關測試入口在一個十分顯眼的位置,點擊中間的“+”符號既可進入測試,接下來只需要用食指覆蓋閃光燈與攝像頭即可,等待90秒即可獲取血氧等基礎信息,期間不要移動手指和手腕,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測試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些網友吐槽自己將血氧儀、智能手環放在水果等物品上,同樣可以測出數據,在完成初次數據后,我找來剛買的砂糖橘,并使用ABC健康對這個橘子進行了一次“身體檢測”。
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在檢測程序運行的初期,確實出現了心跳、心率等數據,但是很快就彈出提示,ABC健康居然意識到正在檢測的物體并非“手指”。看來ABC健康比市面上大多數類似的檢測APP、小程序都要更“聰明”,背后恐怕也有專業團隊在追蹤和優化檢測算法。
完成檢測后,在主頁面會顯示心率、呼吸頻率、血氧等基礎信息,同時還有效率、壓力、能量等數據,點擊進入可以看到更詳細的數據和分析。如效率、能量等數據都是通過檢測中獲取的其它數據,結合血氧、呼吸頻率、心率等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
基礎數據
詳細數據
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自然想知道這些數據是如何檢測出來的,在查詢了相關報道和資料后,發現ABC健康并非僅僅是數據采集軟件而已,背后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等技術,而且在測試過程中會檢測心電、光電、生物電等多種信息,最后通過算法得出一份合格的檢測報告。
在ABC健康的測試中,可以看到我的“效率”僅51%,雖然仍算正常值,但是顯然已經離“非正常”狀態十分接近。在效率的解析頁面里,最上面的解析詞條中還給出了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有助于測試者恢復正常狀態,如制定一項工作計劃幫助自己提高關注力,做一些簡單的工作,讓大腦休息并恢復狀態等。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在一連串的數據中,有一個“心率變異性”顯得十分顯眼,而且顯示有七項異常,大多數人估計和我一樣看到的第一反應都是心里一驚:完了,居然有這么多異常?實際上,點進去你就會發現“心率變異性”也許與你想的有些不同。
在這個數據欄里,ABC健康列出了多項數據的來源與解析,并且給出了具體的數值和參考標準,比如我昨晚睡眠不佳,與休息狀態有關的SDNN數值就明顯低于正常值。但是并非所有異常都是負面的,如AMo50(%/50ms)數據中,雖然數據偏高,但是卻表明我有著更強的壓力調整能力,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
結合ABC健康提供的數據,一定程度上你就可以了解目前身體上的一些異常狀況,并且針對性進行改善,比如增加休息時間、降低工作壓力、適當運動等,雖然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事情,但是有數據支撐和沒數據支撐則是兩回事,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樣,看完檢測數據就恨不得今晚早早上床睡覺。
測試結果真的準確?
在我進行測試的過程中,同事好奇的詢問數據是否準確,因為身邊沒有血氧儀,所以我找來了不少網友推薦的血氧儀“平替”——智能手表,還是一款支持心率、心電、血氧的高端智能手表,在測試過程中,單就心率一項數據來看,兩者的數據差異在5%以內,血氧則是僅相差1-2%,算是正常的誤差范圍。
注:智能手表與ABC健康數據對比
考慮到兩者都并非專業醫療器械,這個程度的誤差已經算是十分精準,并且說明至少在血氧、心率兩項數據上是可以提供一定參考價值的。當然,如果你感到身體明顯不適,最好是使用專業醫療器械或是前往醫院就醫,非醫療器械的檢測數值目前僅作為參考,并不能完全準確反映身體狀態。
在一些社交平臺里,我也看到不少用戶抱怨數據異常,就目前我做的近10次測試來看,除了用橘子測試的那次,其余測試結果基本都與智能手表的數值相似,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ABC健康測試血氧的原理,主要是通過指尖PPG技術來檢測血氧數值,這項技術通過閃光燈讓指尖豐富的毛細血管“顯形”,然后對指尖區域進行每秒300幀的圖片采集,以此得出較為準確的人體脈搏波信號。PPG技術還可以同步檢測心率等數據,并且從血氧變化來預估呼吸頻率,為其它數據的計算提供參考。
雖然聽起來并不難,但是想要通過簡單且非專業的設備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對PPG的智能算法要求極高。有理由相信,ABC健康應該是開發了一套“自適應”的PPG分析法,即對不同的手機、用戶可能的手指擺放方式進行匯總分析,再根據分析結果優化算法的準確率,從而提升脈搏波的識別準確率。
通過測試,我發現閃光燈與主攝的距離越接近,ABC健康提供的數據就越準確,比如iPhone等主攝與閃光燈鄰近的手機,其結果就比其他手機要更準確,一些采用類似設計的安卓手機同樣如此。
目前來看,ABC健康的算法和測試方式還是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其精度已經接近智能手表等非專業醫療器械,相信隨著算法的優化與調整,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在ABC健康上獲得更準確的數據,輕松進行日常健康管理。
有助緩解全民“健康焦慮”
在測評完ABC健康后,我對這款小程序的“出圈”并不覺得意外,因為它不僅提供了新冠疫情時期大家關注的血氧等基礎數據,而且還通過對神經系統等數據的分析,為測試者提供了一份關于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的綜合報告。在疫情新階段,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對于有著“健康焦慮”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隨時隨地能進行身心健康監測,這種便捷性的吸引力巨大。
畢竟,誰不想隨時知道自己的精神狀態是否良好、身體狀況是否正常呢?雖然數據并非完全準確,但是已經足以作為參考讓測試者做出一些改變,而只要付諸于行動,并且開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那么就是一件有著正面意義的事情。
而且ABC健康的使用非常便利,甚至不需要用戶下載APP,手指輕松一點就能在微信上分享給親朋好友,此外,免費無廣告也讓ABC健康看起來更顯專業。前段時間,我的同事測試了四款不同的血氧APP,有的不僅需要繳納19.9元的會員費,而且還有廣告,有的測試結果更是在49-99%之間反復橫跳,結果不準確還要薅用戶羊毛,屬實讓人不齒。
注:第三方APP
更有意思的是,其中兩個APP幾乎有著一模一樣的UI設計、完全一致的數據結果和測試過程,APP上線時間更是不到半個月,這種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血氧APP,很難讓人相信他們真的是專業軟件而非蹭熱度的“娛樂”軟件。
那么“ABC健康”小程序呢?就目前我查詢到的信息來看,京東健康的這個小程序早在2020年就已經上線,期間一直在升級優化,直到最近“撞上”血氧檢測需求才突然被網友發現并在朋友圈傳播開來,也算是不枉這個小程序背后產品團隊兩年多以來的堅持。
而且,ABC健康除了提供基礎檢測服務外,還提供了多種健康服務,如“京東健康發熱門診”,新冠自測、抗原上報等抗疫功能,以及藥物緊缺時期的余藥分享互助功能等。其中,針對目前醫院人滿為患、掛號困難的問題,其平臺提供的在線問診、防疫指南等服務,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基礎的就診、買藥等需求。
在三年的抗疫中,互聯網企業實打實的為我們解決了許多看病買藥的難題,在我看來這就是用技術手段解決人們看病難問題的最好方法之一,通過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甚至可以讓偏遠地區的人也享受到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問診,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等問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大健康產業生態的發展,相信數字化醫療將成為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幫助更多人輕松愉快的過上健康生活。
關鍵詞: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