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預降低死亡率
記者了解到, 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癌癥防治早早行動”,旨在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確認識癌癥、積極防控癌癥,樹立癌癥三級預防理念,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動參加防癌健康體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癥早診率和生存率。
赫捷在活動上表示,“早期干預是有效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對癌癥等重大慢性疾病而言,“早”就意味著機會,意味著生命。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已明確提出,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要有序擴大癌癥篩查范圍,實施早診早治推廣行動,到2022年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達到55%以上。
為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目標,國家癌癥中心發起“中國居民癌癥防控行動”,構建起基于網絡大數據的管理平臺和工作機制,運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篩查手段,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對常見高發癌種及高危人群,開展早期預防、早期篩查,以期全面提高我國癌癥早診早治水平。
癌癥預防至關重要
此前,赫捷院士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研究員曾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在我國常見且可以避免的23種癌癥風險因素。
5個癌癥相關危險因素是行為因素、飲食習慣、代謝因素、環境因素、感染性因素。
對于男性來講,吸煙是患癌風險最高的因素,第二位是乙肝病毒感染,第三是水果攝入不足。女性患癌風險第一位的水果攝入不足,第二類是乙型肝炎的感染,第三類是吸煙。
總體而言,吸煙是最明確的危險因素,時間越長累積的風險越高。飲食、環境也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累積的患癌危險因素越來越多。糖尿病、超重肥胖等因素也是從青壯年開始累積。
專家告訴我們,了解主要危險因素,對積極主動預防癌癌非常有用,我們無法選擇性別,年齡會逐漸增加,無法選擇家族史,但是定期查體,參加正規的篩查,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患癌的機會將大大的降低。
小于12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吃夠5份蔬果;12歲以上的女性每天吃夠7份蔬果;12歲以上的男性每天吃夠9份蔬果。一份蔬果相當于一個拳頭的量。吸煙者在40歲時戒煙,能挽回9年壽命。男性每天喝酒少于20克,女性少于10克。要在比直系親屬的患癌年齡早15-20年時,去科醫院做專業的防癌體檢。比如直系親屬55歲查出癌癥,那么35-40歲應啟動防癌體檢。40歲以上人群更加重視癌癥定期篩查。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進腫瘤預防,國家癌癥中心在全國實施推廣“中國居民癌癥防控行動”,基于國家癌癥中心千萬級腫瘤大數據集成和分析,在多年癌癥防控實踐的基礎上,依據國家規范技術和方案,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化工作平臺,推出“中國居民癌癥防控行動”小程序,為18歲以上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提供個體化健康干預和指導、科學評估癌癥風險因素及暴露水平、線上自助預約癌癥篩查和體檢、進行權威防癌科普等公益便民服務。
關鍵詞: 危險因素 健康中國 直系親屬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