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當下,人工智能已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一二十年前,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十分科幻的話題,甚至有不少人擔心人類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從科幻到現實,人工智能這一質變用時并不算太長,但已經讓人們產生了心理落差:實際應用中缺陷不斷的人工智能,原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智能。
人工智能也有強弱之分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的圖靈,在著作中提出用圖靈測試來測量機器的智能程度。隨后,科學界逐步對人工智能的概念形成共識:人工智能就是能夠和人一樣進行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統。
嚴格來說,被包裝出來的人工智能并非是很主流的新技術,直到幾年前李世石跟阿爾法狗(AlphaGo)下完棋后,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熱情也被徹底引爆,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和思考基本還是建立在科幻作品的基礎上。
不過,當前的人工智能頂多只能算是一個聽話、精力充沛的“笨小孩”。
“人工智能原本就有強弱之分,這也是人們對人工智能產生些許失望的根本原因。”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告訴記者,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的想象是建立在“通用人工智能”之上的,而現在落地應用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大數據驅動,它對小概率和偶然性事件缺乏應對機制,特別是在面對這個充滿變動的世界時,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
王超說,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人工智能被區分為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被稱為狹義人工智能,是專攻某一領域的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也叫強人工智能,指的是一臺像人類一樣擁有全面智能的計算機;至于超級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人們對科幻作品中智能機器人所擁有能力的期待。
通用人工智能還沒有成熟的案例
目前人工智能發展到什么階段了?
王超說,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在弱人工智能階段停留了過長的時間,通用人工智能才是接下來技術發展的方向和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待。“但創建通用人工智能比創建弱人工智能難多了,現在還沒有成熟的案例。”產業界的初步共識是,通用人工智能要大幅提高神經網絡的泛化能力。
“然而,當前的人工智能主要還是基于深度學習。”特斯聯首席科學家邵嶺博士告訴記者,一方面,深度學習使得人工智能在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許多相關領域的應用性能大幅提升,性能甚至已經能超過人類;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能力仍基于“暴力算法”及大數據——智能參與的程度并不高。
過去幾年里,預訓練大模型越來越受到歡迎,通過預訓練的大模型,僅需要有限的數據即可實現對模型針對新場景的調優。但邵嶺提醒,一些人工智能專家認為這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大步,其實這跟通用人工智能沒有任何關系。“此類模型并不具備常識,也沒有思考與邏輯能力,其優越的性能主要源于海量的訓練數據,也可以說僅僅是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的記憶儲存而已”。
對于當前的弱人工智能如何向通用人工智能邁進,邵嶺的結論并不是很樂觀,“我們距離通用人工智能還很遙遠,或許在未來也難以實現”。
大模型加速落地是產業首要任務
通用人工智能還很遠,但并不影響當下人工智能一直占據著“風口”位置。當然,產業熱度的不斷提升,同時也無法回避人工智能產業中絕大部分企業仍面臨著虧損的事實。
邵嶺坦言,企業無法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通常需要很高程度的定制化,且難以規模化生產。“預訓練大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能夠負擔訓練大模型的成本。”
近幾年,大模型歷經了探索期、突破期,現在已經一定程度上到達推廣期。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甜認為,今年是大模型落地關鍵年,“對于大模型落地而言,最關鍵要解決的問題是‘前沿技術’與‘真實應用場景’之間的鴻溝”。
對于初創企業及中小型企業而言,邵嶺認為,研究規模相對小且實用的預訓練模型,以及對預訓練模型的有效壓縮,或許能夠加速人工智能的落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