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名為“格里姆瑟病毒”(Grims? Virus)。他們對在瑞典厄勒布魯市格里姆瑟地區附近捕獲的大約260只堤岸田鼠的研究表明,這種病毒在該種田鼠中的傳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這一發現已于6月1日發表在《病毒》雜志上。
來自烏普薩拉大學人畜共患病科學中心(ZSC)的研究人員繪制了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地圖,以增加對病毒與宿主動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了解。與起源于蝙蝠的SARS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不同,季節性冠狀病毒,如HCoV-OC43和HCoV-HKU1,似乎是從大鼠、小鼠和田鼠等嚙齒動物傳播給人類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ZSC的研究人員檢查了2015至2017年間在格里姆瑟附近捕獲的堤岸田鼠,并對它們進行了冠狀病毒檢測,發現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屬于貝塔(β)冠狀病毒家族,被稱為“格里姆瑟病毒”,而SA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均屬于貝塔冠狀病毒屬。
堤岸田鼠是一種生活在林地的小型田鼠,體長約10厘米,與倉鼠和旅鼠有親緣關系。在北美,有150多種不同的田鼠。堤岸田鼠也是歐洲最常見的嚙齒動物之一。此前研究發現,幾種冠狀病毒在英國、波蘭、法國和德國等國的動物中傳播。
盡管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是否可能起源于蝙蝠尚不清楚,然而,已知的其他冠狀病毒起源于嚙齒動物,包括大鼠、小鼠和田鼠。現在,瑞典科學家在3.4%的受測田鼠身上發現了“格里姆瑟病毒”。
烏普薩拉大學病毒學教授、人畜共患病科學中心主任奧克·倫德克維斯特說:“2015—2017年間,我們在3.4%的田鼠體內發現了稱之為‘格里姆瑟病毒’的病毒,這表明這種病毒在瑞典的堤岸田鼠中很普遍。”
嚙齒動物已經攜帶了幾種人畜共患病原體,如漢坦病毒和引起土拉菌病的病毒,這意味著它們在傳染病的傳播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與嚙齒動物等小型哺乳動物有關的傳染病急劇增加,圍繞這些宿主動物的生態研究是防止未來疫病暴發的重要工作。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格里姆瑟病毒”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什么潛在威脅。然而,根據觀察和以前在堤岸田鼠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有充分理由繼續監測野生嚙齒動物中的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