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小麥迎豐收,麥秸稈都去哪了?秸稈還田,制作飼料、制成生物肥……今年北京市順義區12萬畝夏收小麥秸稈綠色利用率達100%。
連日來,小麥收割機等1200余臺農機服務于順義區“三夏”。記者在楊鎮集貿市場南側麥田看到,收割機“忙活”的同時,打捆機也同步作業,收割機“過濾”后的麥秸稈被攏在一起,一一打捆,成捆的麥秸被運送至養牛場。
北京鑫利農機合作社助理協調員金振來介紹,小麥秸稈可作為牛的口糧,牛群產生的排泄物經處理后制成肥料重回農田,實現綠色再利用。今年合作社在楊鎮、李遂鎮等地的麥田進行打捆,2000余畝麥田的秸稈能夠提供約600噸的牛飼料。
在北京奧格尼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內,一袋袋有機肥被生產出來。這些有機肥的原材料之一就是粉碎后的小麥秸稈。“我們用小麥秸稈當干料,調節菜田廢棄物的水分,把粉碎的小麥秸稈、畜禽糞便和粉碎的菜田廢棄物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再加入發酵菌劑,進行高溫堆肥。”奧格尼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冬輝介紹。
近年來,順義區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徑,采用好氧堆肥技術,將農作物干秸稈、畜禽糞污、蔬菜殘葉爛果等農業廢棄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聯合堆肥,生產生物有機肥料,產出的有機肥料會用于農田生產,待農作物收獲后,一部分秸稈通過青貯、黃貯等方式加工為飼料,用于畜禽養殖,產生的畜禽糞污與另一部分秸稈繼續用于生產有機肥,從而實現了循環利用。
“順義區小麥秸稈綠色利用率100%,除生產生物肥和飼料,主要途徑是就地將小麥粉碎還田。粉碎后的小麥秸稈附著在土壤之上,提高了農田有機質,夏季有助于蓄水保墑,培肥土壤。”順義區農服中心農機服務科工作人員劉秀芹介紹,從生態角度看,粉碎的秸稈覆蓋了農田,還減少對土壤的擾動,抑制了揚塵。
在順義區趙全營鎮板橋村,興農天力合作社的小麥收割機將秸稈粉碎就地還田,駕駛室前后攝像頭將這一情況實時記錄上傳。順義區農服中心與合作社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和電腦客戶端農機管理調度中心后臺了解秸稈粉碎等作業情況。
順義區農業農村局、區農服中心針對所有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開展線上線下指導,宣傳市、區兩級相關政策,以小麥收割機、秸稈粉碎還田機具入手,引導安裝農用北斗作業監測終端,并給予相應補貼,同時科學引導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各鎮明確鎮主管領導和村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簽訂禁燒責任書,做好宣傳教育,指派專人對地塊進行巡視檢查,實現小麥秸稈綠色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