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變天就來病”這句老話蘊涵的科學道理遠比人們想象得更為復雜深刻。7月16日,第二屆醫學氣象環境交叉創新大會在津召開,匯聚健康氣象環境關鍵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協同優勢力量,從醫學、氣象、環境視角融匯不同學科學術思想,分享前沿科研成果與現實經驗,探索跨單位協同創新機制,搭建多學科交流合作平臺,推進我國醫療健康、氣象環境領域交叉創新發展,為政府決策和公眾健康服務提供科技支撐,全面促進和提高公眾健康水平。
醫學與氣象環境創新交叉
在當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趨勢下,醫學和氣象環境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科學問題,包括氣候變化、醫學氣象預警、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引起廣泛關注。
(資料圖片)
“醫學與氣候、氣象創新交叉,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過去幾年的多項研究結果讓研究人員感到驚異,其中心梗與環境的關系就很典型。“全國5500多家醫院建有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報告多少病例,什么時候發病,與氣象條件包括PM2.5濃度和氣溫升降等相結合,結果發現PM2.5升高一個小時,急性心梗的發作就會增加。”
“人類健康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也以心臟疾病與環境關系為例介紹說,自2013年以來,天津的心梗死亡病例迅速下降,這與救治體制完善有關,與空氣質量改善也不無關系。從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的發布,2017年到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空氣改善與心梗死亡率下降幾乎步調一致。
70萬大樣本研究卒中與氣象關系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是“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和“國家衛健委腦卒中篩查和防治基地醫院”。在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李新教授率領下,于2013年開始進行腦卒中高危人群社區篩查與防治工作。
立新介紹,5年大樣本70余萬份的門診高血壓處方動態調查研究發現,老年人易隨季節、氣溫變化而出現血壓波動,且相關藥物應用不足,可能是導致了腦卒中發病風險增加的原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和死亡與氣象因素關系的研究顯示最低氣溫可能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冬季氣溫下降2.30℃以上、夏季氣溫上升2.10℃及以上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增加,日平均氣溫低于2.8℃時其預后不良。腦卒中還存在周變化規律,星期一腦卒中發病最高,星期五腦卒中發病最低。
“由此可見,天氣的劇烈變化為影響卒中發病的主要氣象影響因素,尤其是氣溫驟降與腦卒中的發病關系更為密切。”李新說。
天津建立健康氣象風險等級預報系統
“如何讓疾病防治關口前移?我們發現通過氣象與醫學的交叉研究,通過面向公眾提前預警,可助這個目標實現。”中華醫學會老年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老年病學專家王林教授介紹說,卒中發病在我國呈北高南低的趨勢,天津處于高發區,從老年人這一關心的常見疾病入手,這十幾年來的研究證實,“老人更怕變天,提前預警十分有意義”。
2021年2月天津市科技局批準建立“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加強科研合作及聯合攻關,系統開展氣象因素對腦卒中發病人數的影響研究。
2021年10月,《天津市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方案》經專家論證出臺,隨即市氣象局印發《天津市氣象局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暫行規定》,完成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發布準備工作。
天津市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主任韓素芹介紹說,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分為三級,為Ⅲ級(風險較高)、Ⅱ級(風險高)和Ⅰ級(風險很高),分別對應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
2021年11月5日,天津市氣象臺聯合 “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在全國首發腦卒中氣象風險橙色預警。橙色預警主要提醒公眾天津受寒潮天氣影響期間,誘發腦卒中的氣象風險高,建議具有腦卒中危險因素的人群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注意防寒保暖,恰當調整鍛煉時間,合理安排飲食,遵醫囑規律服藥,加強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如波動較大或控制不佳時,及時到醫院就診、調整藥物。
“我們團隊也對天津市延長供暖前后腦卒中的發病情況進行了多中心研究,通過246097例第一診斷為腦卒中的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分析延長供暖對腦卒中發病、死亡影響。研究發現,延長供暖降低了寒冷季節腦卒中的發病率,相較于男性,延長供暖可能對女性更有益。”李新教授說,這一研究也進一步發現,延長供暖降低了寒冷月份腦卒中的死亡率,延長供暖前腦卒中死亡率波動在1.18%-4.91%,延長供暖后腦卒中死亡率則波動在0.91%-1.26%。
“除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外,我們還將逐步建立其他疾病的健康氣象風險等級預報系統,對多種疾病進行科學預警,提升廣大民眾的疾病風險預防意識,減輕政府和民眾醫療費用負擔,同時發揮政府智庫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科技支撐,助力‘健康中國2030’。”李新教授如是說。
關鍵詞: 風險預警 創新中心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缺血性腦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