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2年10月12日,據公開報道稱,美國當地時間2022年10月7日,“定位之父”里斯咨詢創始人艾·里斯在亞特蘭大家中辭世,享年95歲。
里斯先生是定位理論開創者、《定位》的第一作者。曾被美國商業界稱為“傳奇大師”,被權威媒體評為“全球十大商業大師”,一同入選的包括彼得·德魯克、巴菲特、杰克·韋爾奇、喬布斯等人。
他出生并成長于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高中畢業即參加美國海軍,在親歷二戰之后回到美國。回國后,他就讀于美國頂尖文理學院迪堡大學的數學專業,畢業后進入了當時全球最大的企業通用電氣的營銷部門。
1963年,艾·里斯在紐約成立了里斯咨詢,以"心智是商業競爭的終極戰場"的理念服務客戶。1972年,艾·里斯與其合伙人杰克·特勞特推出了“定位理論”(Positioning Theory)。兩人是多年好友,合作長達26年,二人曾合作《定位》《商戰》《22條商規》等享譽世界的營銷經典之作。1994年,與特勞特分手后,里斯寫了《聚焦》等12本著作。
2018年,艾·里斯又與他的女兒勞拉·里斯及其全球合伙人張云合作出版了《21世紀的定位》。這些著作被翻譯成47種語言,在全球銷量累計超過1000萬冊,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管理人員的必讀書目,定位理論由此也成為對全球企業影響最大的戰略和營銷觀念。
這些年來,里斯一直活躍于世界各地,發表演講、開展企業咨詢。他曾為茅臺集團、長城汽車、今麥郎等許多中國企業出謀劃策,他堅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認為中國的品牌未來可期。
2018年11月,92歲高齡的艾·里斯先生與勞拉·里斯及其全球CEO張云合作推出《21世紀的定位》一書,在中國北京進行全球首發演講。
距1969年“定位”概念首次被提出,到成為商業史上的經典營銷管理理論,如今已過去五十多年的時間,定位理論已經影響了蘋果公司、特斯拉、可口可樂等世界知名企業的成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定位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被譽為“定位之父”的艾·里斯在原有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聚焦、品類戰略等理論,它們影響著中國商業進程,發生在王老吉與加多寶、老板電器與方太之間的商戰案例,均活躍著定位理論的身影。
全球化浪潮為企業品牌的建立和傳播提供了無數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重塑著人們的認知。定位理論在中國曾遭遇質疑,有人認為“它并不能為企業帶來多大的價值”。
在時代浪潮面前,傳統的定位理論是否已經過時?
2018年,當時92歲高齡的艾·里斯接受了我當時所供職的《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專訪時做出了部分回應(未公開發表)。彼時,里斯先生就企業、品牌定位和傳播的話題侃侃而談,思路敏捷、口齒清晰。
2021年,“定位之父”的艾·里斯在接受《商業秀》訪談時又補充了新的內容。如今,兩位“定位大師”雖已辭世,但他們創立的“定位理論”依然深刻影響著全球很多企業的成長。
以下根據全部訪談內容整理(有刪減)
艾·里斯:早期的定位理論發展到現在仍然有一些適用的原則,但隨著時代和商業環境的變化,進入21世紀,定位理論增加了五條新的定位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全球品牌,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則。過去中國有很多企業以前可能沒有全球化意識,但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在想著怎么樣去做全球的生意,未來屬于那些能把他們的品牌做到全球去的企業。
第二個定位原則是品類,21世紀重要的是品類而非品牌。在20世紀,企業通過打造一個非常好的品牌就能夠在市場上勝出。在21世紀,如果要勝出,必須要有一個主導的品類。
第三個原則是互聯網品牌建設,第四個是多品牌原則,第五個是我的女兒及合伙人勞拉·里斯提出的 “視覺錘”。
艾·里斯:我認為那些擁有更多全球業務,把生意做到全球去的國家,通常會更富有,比如新加坡的出口已經超過了美國。
不過,中國可以說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了,中國這兩年的快速發展歸功于對外出口的快速增長,其實中國的出口已經超過了美國。但要想讓國家更富有,出口比例還要繼續增加。
中國企業在進行全球化的過程中存在兩大問題。第一,中國的出口都是商品出口,而不是品牌出口。想制勝,不能只靠賣商品,必須要靠品牌。第二,很多中國品牌并沒有使用正確的全球化和營銷戰略。
多數企業家的邏輯是,進入全球市場意味著一個更大的市場,全球市場有各種不同的人群,那就需要供應更多產品去滿足不同人的需求。這跟我們所倡導的定位原則恰恰相反,我們的定位原則之一是市場越大,你的產品線就應該越窄。
我認為,中國企業在定位層面的問題是由語言造成的,因為中文只能用拼音,也就是字母化的方式,但拼音對于講英文或是其他以字母為基礎語言的國家而言,讀出那些字很難。
所以,建立品牌最重要的是要被你的顧客記住。如果一個中國品牌要走出去,但你的品牌別人讀不來、也寫不來,你期待人們怎么能夠記住這個品牌?中國企業似乎還沒有這個意識。我認為重新起名字,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除了名字外,中國企業需要轉換觀念,要進入的市場越大,產品更應該收縮,整體業務更要聚焦,通過聚焦才能從長期建立起一個強勢品牌,企業家需要有對追求短期增長的抑制力,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艾·里斯:這些公司原來的產品線比較寬,我們會建議他們更聚焦,通過聚焦,平臺有了特殊的代表性、得以更加凸顯。關于聚焦,再舉個例子,關于寶馬和奔馳之間的競爭,奔馳的公司是戴姆勒,戴姆勒公司發明了汽車,而在汽車這個產品上面用的品牌是奔馳。當時,奔馳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一個汽車品牌,而寶馬這個品牌的誕生比奔馳晚了很多。
作為一個后來者,寶馬是如何做到的?寶馬一開始是做摩托車的,后來才轉型做到了汽車業務。當時奔馳生產的是大而舒適的豪華轎車,寶馬就做他的反面,聚焦做小型車,且是駕駛動力非常好的車。在“終極駕駛機器”這一點,寶馬雖然是后來者,但通過持續傳播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豪華車品牌。但后來寶馬丟掉了這個主題,整個銷量就開始出現下滑。所以建立品牌,除了聚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戰略一定要持續推行。
艾·里斯:首先,我認為外界將公司和品牌混淆了。騰訊是一家公司,騰訊下有微信品牌,還有其他品牌。騰訊在推出微信時啟用了一個全新的品牌,創造了一個全新品類,沒有繼續叫“騰訊QQ移動版”。
我認為,BAT里出問題的企業,都是因為沒有學好定位理論。百度推的所有產品基本都沿用百度這個品牌,百度在消費者心智里面代表著什么?搜索。對于用戶而言,殺毒為什么要用百度呢?外賣為什么要用百度呢?百度應該啟用一個新品牌,就像阿里巴巴一樣。
阿里巴巴的每一個業務、品牌定位都是新品類。下面有B2B的阿里巴巴、B2C的天貓、C2C的淘寶。有三個市場,就有三個不同的品牌名,阿里巴巴是一家在中國實踐“多品牌戰略”非常好的企業。
在美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蘋果手機僅僅是中國人的叫法,其實從全球品牌的概念來說,它的品牌有iPhone、iPad、Mac等,這是不同的品牌名字。 阿里巴巴也是不同業務啟用了不同的品牌名,某種意義上,未來也是屬于多品牌戰略公司的。
艾·里斯:創新品類。想要進入一個新領域,必須要看到新機會,而不是在已有領域再做一個更好的東西。不是“為了進入而進入”,而是首先要看有沒有戰略決策。其次,要啟用一個新的品牌、新的組織和新的團隊。
艾·里斯:第一,在手機行業沒有找到新品類定位;第二,新品類還叫格力。這和手機做得怎么樣并沒有多少關系。因為在用戶的認知層面,格力手機就意味著不夠專業。反過來,格力起家的優勢在于只做空調,所以在用戶認知層面就形成了“格力做空調就是專業的”。
十年前,海爾請我們去做海爾電腦的戰略咨詢,我們當時提了一個條件,除非能起用一個新品牌,否則不做,張瑞敏先生堅持不能改名字。幾年前,海爾電腦去找京東合作,京東說能不能換個名字,海爾沒有答應。一個月后海爾又去找京東,最后雙方協商換了一個名字叫“雷神”。現在海爾這款叫“雷神”的電腦在京東銷量排名前三。定位理論非常神奇之處在于,一旦建立認知后,很難將它抹掉。
艾·里斯:從戰略的角度,首先要找到做手機的機會是什么。不是說想做手機就做手機,是發現了什么機會。站在這個市場之外,看到手機的機會是什么,而不是說想做一個手機。對于很多企業家而言,“我想做”和“我能做”是兩碼事。當你不是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時,你的戰略是由領導者決定的。
艾·里斯:是的,像格力這樣的公司進軍新能源汽車其實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關鍵是怎么和特斯拉、中國的蔚來汽車以及那么多造車新勢力競爭,以及怎么和寶馬、奔馳、奧迪在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競爭。我覺得格力會很難找到核心競爭機制,這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艾·里斯:我認為可以放棄。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基于機會,還是基于自己的意愿。是我想做,還是我有機會做,這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想做這個事情,但評估下來沒機會,那就不應該做。當然,如果在手機里面董明珠發現了一個新的品類,那就可以做。相反,如果沒發現新品類,而只是去做一個同質化的手機,就不應該去做。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是這樣,除非他發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機會,這點非常重要。
艾·里斯:首先,我打個比喻,對于很多初創公司來說,他們的心態可能是,我原來是做餐廳服務員的,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我似乎很了解這個餐廳是怎么運作的,我就決定自己出去開一家餐廳,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做法是什么?要站在一個市場外面,也就是一個賽道外,然后去看這個市場里面還有哪個地方有一個空缺,是你有機會能夠進入的。而進入的機會,可能是你原來并沒有經歷過的,甚至你并不熟悉的。
但重要的是,你去發現這個機會。 沒有所謂的“已有賽道”,是創業者首先發現了一個自己可以進入的領域。比如Uber,在中國就是滴滴打車,關于“共享汽車”這件事,在Uber出來之前沒有人做過,它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重要的是要去發現并創造一個新的品類。站在賽道之外,然后再看賽道里面有什么機會是我可以率先占據的,而不是隨大流去做一些事。
如果我現在選擇去創業,肯定不會再去做一家咨詢類公司。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做一款直接戴在手上且僅僅用來打電話的電子設備。但我本人既不懂電子科技、網絡科技,不是說我本身需要具備這些,而是我發現了這個機會。 創業的邏輯在于不是去找現在已經成熟的賽道,而是去找一個有機會的、但別人又沒有做的事情。
很多初創企業通常心態是我可以比現有企業或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但其實你要做的不是通過做得更好來讓自己發展壯大,而是通過做得不同,甚至是相反面。
2016年4月28日,艾·里斯因其對定位理論原創性、核心性的貢獻,獲得了有“營銷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目前全球營銷界最高榮譽——作為定位代表入選2016年“營銷名人堂”。
艾·里斯:戰略或者營銷最大的誤區就在于希望理論適用于每一個人。所有人都認同一個觀念,但怎么做是很難的。所有人都認同一個產品,所有人都合適,這本身就是個極大的問題。聚焦理論和人性是相悖的,很難被大眾接受,我認為高明的智慧都是和人性相悖的。人性是擴張,想做很多,少數人能做到只專注做一樣,所以少數人成功了。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謀不可眾”,這是非常重要的。定位理論從誕生到發展至今,已經走過50多年。隨著商業環境不斷的變化,核心的部分不變,但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有些東西需要不斷增加,定位理論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需要企業家來學習,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去理解這個理論。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定位理論去解析現在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企業。
阿里巴巴、騰訊,其實是暗合定位理論的,像雅虎等公司,其實暗合我們說的企業應該去規避的那些做法,他們做了,所以他們失敗了。這些案例能夠讓企業家更好地理解“定位理論”。
艾·里斯:我認為,這兩者是捆綁在一起的。你要讓一家公司出名,首先要通過公關,因為公關總是跟人相關,公關報道的是關于人的故事。外界會好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這家公司變得這么成功,可以運營一家這么大的企業。
艾·里斯:我覺得勞拉的成功會超過我,過去商界一直是男性占主導,但未來的趨勢可能是女性主導。因為女性通常會更加不以自我為中心,愿意社交,態度更為開放,愿意參與團隊合作;而男性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一些,他們會傾向于不那么開放和參與社交。所有這些特質會讓女性在整個商界的地位越來越高,也會越來越成功。(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