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收官后,大眾對任嘉倫的臺詞功底也有了新認知,而這份新認知是負面的。
無論《請君》的劇情有多跌宕起伏,劇中任嘉倫的臺詞始終平緩淡然且機械,《請君》開播第一天,任嘉倫的原聲臺詞就登上了熱搜,雖然粉圈一片好評,但圈外輿論截然不同。而這,與肖戰、王俊凱、張藝興等人的原聲臺詞登上熱搜時的情境并無二致。
(資料圖)
對重度依賴配音的偶像型演員來說,配音掩蓋了他們在演技、臺詞上的不少缺陷,但卻并未消弭這些缺陷,當大環境發生變化,當啟用原聲成為新的風潮,問題也再次暴露在陽光下。
只是,不管是重復使用“御用配音”,還是頂著糟糕的原聲臺詞硬上,都很難令觀眾滿意,畢竟,無論是哪一種,觀眾的體驗似乎都稱不上好。
“御用配音”審美疲勞
《請君》之前,任嘉倫的臺詞爭議最大的一次,還是《與君初相識》播出時,《與君》中任嘉倫并未使用原聲,而是由張杰配音,張杰也是任嘉倫的“御用配音”,早年任嘉倫在《大唐榮耀》中飾演的李俶就由張杰配音。張杰的業務能力毋庸置疑,任嘉倫臺詞被嘲的導火索,在于故事開始時他身上穿的那件肌肉衣。
即便導演朱銳斌表示,考慮到人魚的尾巴被設計得比較大,為了比例才做了肌肉衣,且因拍攝在夏季,穿著肌肉衣也非常辛苦,但觀眾顯然不好哄,穿了肌肉衣的任嘉倫被質疑不敬業,由此也引發任嘉倫的更多“造假”問題。“肌肉是假的、臺詞是假的,還有什么是真的?”一時間,任嘉倫的完美人設開始崩塌。
前幾年,演員是否使用配音并沒有如此大的爭議,但如今輿論儼然有愈演愈烈之勢,原因也很簡單,當時啟動配音更多考量的是現場收音難、追求時效、追求更高的契合度與情感表達等,但如今,國內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頗有配音泛濫成災之意。
在被觀眾盤到包漿的《甄嬛傳》中,孫儷飾演的甄嬛并未使用原聲,而是由季冠霖配音,但這樣一部國民劇的主演使用配音,卻并未引發爭議。孫儷和任嘉倫之所以被區別對待,答案只在于“不使用配音能否較好地用自己的聲音完成表演”,前者是可以的,而后者顯然很難做到。
《羋月傳》播出時,導演鄭曉龍曾出面解釋過《甄嬛傳》和《羋月傳》中孫儷使用配音的原因:“孫儷的確很努力,但她畢竟沒有經過專門的臺詞訓練,表現力和專門的配音演員還是有差距,我們也是反復比較、糾結好久才決定用配音,還是要考慮整個戲的效果。”
季冠霖的配音確實為《甄嬛傳》和《羋月傳》增色不少,但從《那年花開月正圓》孫儷的原聲來看,其臺詞本身是過關的,用配音屬于錦上添花,這在觀眾可接受和可理解的范圍內。但是,到了偶像演員霸屏的時代,配音逐漸成為了不少演員臺詞功底的遮羞布,越來越多的劇集使用同樣的配音,也開始令觀眾審美疲勞。
國內配音行業是千禧年前后才迎來爆發式發展的,整個行業內經驗成熟、極具辨識度的頂級配音演員數量并不多,也是因此,久而久之國配圈就形成了各大劇集的主角配音都被邊江、季冠霖、喬詩語、張杰等頭部配音演員承包的現象,很多觀眾也打趣,看古裝劇、都市劇就是在看這“四大天王”談戀愛。
前幾年,觀眾對此還能輕松玩梗,但當這些配音反復出現在劇集中,觀眾的容忍度肉眼可見地在走低,《與君初相識》男女主的配音敲定張杰和喬詩語時,便被觀眾吐槽迪麗熱巴和任嘉倫的“御用配音”又相遇了。同樣的配音高頻次出現容易導致兩個問題,一是聽膩,二是出戲。
雖然配音演員的聲線一般都很多變,但劇集留給他們的發揮空間還是有限的,在動漫和游戲中,配音演員往往更能放得開,因為這些藝術形式是能承載聲線的多變性和夸張化處理的,但劇集配音要求一定程度的生活化氣息和真實性,這便限制了配音演員的發揮,審美疲勞自然難以避免。
“還是找個配音吧”
如今,啟用原聲臺詞的演員逐漸開始增多。
拋開觀眾對配音審美疲勞,對市場濫用配音產生質疑這兩大點,今年上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專業配音成本由演員承擔”的新規,這或許也是風向改變的原因。雖然支付配音成本相比于演員的片酬來說不值一提,但大環境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演員開始使用原聲臺詞,包括任嘉倫。
不過,對大部分長期停留在配音舒適圈的演員來說,原聲臺詞要獲得認可,顯然并不容易,《請君》中任嘉倫的原聲臺詞便成為了一大重災區。雖然在《請君》中,任嘉倫以往在臺詞上最大的問題“頻繁嘆氣”確實沒再出現,但進步卻也少得可憐,全程平淡如水缺乏語境感,被吐槽是“AI機器人”。
不少觀眾甚至被任嘉倫的原聲臺詞勸退,畢竟對劇中陸炎這樣一位“傲嬌禁欲、口嫌體直、殺伐決斷、鐵血柔情”的復雜角色而言,任嘉倫寡淡的臺詞無疑會令角色的魅力大打折扣。雖然《請君》開播第一天,#任嘉倫原聲#這一話題就登上了熱搜,熱門微博前排基本都是粉絲的夸贊聲,但一旦離開粉圈,便是鋪天蓋地的差評。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對于《請君》中任嘉倫糟糕的原聲臺詞,大批網友直呼“要不還是找個配音吧”,兜兜轉轉又繞回了原點。事實上,近一兩年被建議找個配音的不止是任嘉倫,劉亦菲、易烊千璽、楊冪、虞書欣等都在這一行列。
《夢華錄》播出時,劉亦菲時隔多年重回古偶賽道成為熱門話題,這多多少少掩飾了劉亦菲的臺詞問題。在微博,不少粉絲夸張劉亦菲的臺詞處理“非常生活化”,但在微博之外,劉亦菲的臺詞問題卻被廣泛質疑,劇中東京斗茶這一名場面中,劉亦菲奇怪的斷句節奏被反復提及,但這不是她唯一的臺詞問題,中氣不足、重音不準等問題也都存在。
劉亦菲闊別小熒屏多年,事實上,過去幾年她在大多數電影中使用的多是原聲臺詞,但因電影作品出圈度都不是很高,所以臺詞問題一直沒有掀起大范圍討論,而她早年間留在觀眾心中的經典角色,如趙靈兒、小龍女等都采用的配音,如今重回古偶賽道同時啟用原聲,臺詞問題才會暴露得較為明顯。
聲臺行表,臺詞是演員的基本功,這也是近幾年的輿論定調。當臺詞好壞和是否敬業、演技是否過關高度關聯,市場上也出現一種聲音,即“在當下娛樂圈,敢用原聲的已經比依舊用配音的明星真誠了”,這句話乍看有理,細思背后卻是強盜邏輯,觀眾期待原聲臺詞,但期待的不是不過關、僅粉圈可見的臺詞功底,所以才會有“不行還是找個配音”的建議。
可以看到,現在大部分高度依賴配音的演員已經陷入“兩難難自解”的境地,觀眾對配音審美疲勞,倒逼演員啟用原聲,但若臺詞功底不足,還是會被群嘲,進入“還是用配音吧”的死循環中。
而今,似乎只有熱搜才能短暫地替部分演員粉飾太平。不止是任嘉倫,近一兩年,部分偶像型演員的臺詞頻繁登上熱搜,比如國慶檔《萬里歸途》熱映時,#王俊凱萬里歸途臺詞爆發力#這一話題也順勢登上熱搜,但就如劉亦菲在《夢華錄》中的臺詞受到的評價兩極分化一般,王俊凱的臺詞究竟如何,粉圈外的觀眾自有判斷。
邁不過的坎
對高度依賴配音的演員來說,雖處于兩難境地,但并非死局,任嘉倫后續還有《武庚紀》《無憂渡》《海棠笑春風》等多部作品待播,在高人氣面前,原聲臺詞好壞與否、是否使用配音對他們而言并不算致命傷。
在全球影視市場,要論臺詞功底強弱直接關乎演員前途,還是要回看默片時代向有聲時代過渡的時期。當時在好萊塢,一大批臺詞功底較弱的默片演員被時代淘汰,同時一大批常年駐扎在話劇舞臺的演員反而迎來了機會,克拉克·蓋博、格利高里·派克等著名影星都有話劇表演經驗。
影片《唐頓莊園2》中也對當時的境況有所呈現,片中,有聲時代到來后,一位默片時代家喻戶曉的女影星一度因臺詞功底較弱陷入焦慮和對未來的彷徨與不安中。顯然,如今的時代背景和市場寬容度顯然很難將演員們逼至抉擇關口,但是,如果要說臺詞功底對演員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也是不現實的。
一個最直觀的案例,就是楊穎。經歷過《孤芳不自賞》的天價片酬和摳圖事件后,楊穎的路人緣一度大跌,加之她演技本就不過關,風評自然不難想象,但近兩年來,因為臺詞功底在一眾同齡演員中表現突出,楊穎的路人緣扭轉了不少。雖然,如今外界仍將她定義為“臺詞被演技拖垮的演員”,但大眾對她的認知確確實實在發生改變。
當衡量演員演技的標準之一臺詞功底被看得愈發重要,未來演員的原聲臺詞比拼勢必會更卷,這在如今其實已有體現。近一兩年來,雖然任嘉倫、王俊凱、張藝興等偶像型演員的原聲臺詞登上了微博熱搜,但并未被大眾認可,而有些年輕演員雖沒有大肆營銷臺詞功底,卻逐漸有口皆碑,張若昀、張新成、趙今麥、胡先煦等皆是。
《少年派2》播出時,趙今麥一分鐘內講了209個臺詞的視頻火出圈,其實,那段視頻中最重要的不在于一分鐘內所講的字數,而是全程臺詞清晰、感情飽滿、表情到位,這才是最難得的。雖然只是一段短視頻,但對童星出身的趙今麥來說,在這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對她的認知開始從童星向實力派演員轉變。
作為對比,差不多同一時期,同為童星出身的張子楓主演的《天才基本法》播出,這也是張子楓的臺詞第一次翻車,口音、吞音、重音不準等都是她在劇中存在的問題,這也讓大眾開始質疑她身上一直以來所貼的“演技派”標簽。由此不難看出,臺詞功底較弱或許不會讓演員的事業陷入生死攸關的境地,但對演員的長線風評和發展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趙今麥在《少年派2》中的臺詞表演出圈后,網上也有一些相對冷靜的聲音,比如“這不是演員的基本功嗎”,這是一句非常中肯的發言,只不過在配音泛濫的時代,年輕演員中偶爾出現一兩個臺詞功底強勁的演員,對大眾來說就如同發現了寶藏一般,這跟國漫崛起的過程中,大眾對質量過關的國漫都會加感情分是一個道理。
對高度依賴配音的演員來說,若要在千篇一律的配音和糟糕的原聲臺詞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許還是選擇配音更好,但在原聲臺詞卷起來的當下,配音自然也不是長久之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