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10月24日)日本信用卡巨頭JCB Corporation和IDEMIA公司宣布,與馬來西亞金融科技公司 Soft Space Sdn. Bhd.(總公司位于吉隆坡)合作啟動 JCBDC 項目。公告表示,鑒于目前技術實現的前景,三家公司決定共同開發支付解決方案,并進行“JCBDC”項目試點。在公告中,JCB表示看到了未來“通用CBDC”的前景。
(資料圖)
JCB(Japan Credit Bureau,吉士美或日財)是一家信用卡業務公司,可以被稱為日本銀聯,為日本三和銀行、日本信販銀行、三井銀行、協和銀行、大和銀行等企業在1961年成立的信用卡組織。
根據公開信息,與 IDEMIA 和 Soft Space 合作方式是,將在現有服務和基礎設施中引入 CBDC界面,并向用戶提供CBDC信用卡。使用接觸式支付技術,發行日本可能引進的CBDC信用卡,不需要手機也能支付,構建一個擬態CBDC環境,幫助用戶掌握自己的金融資產和銀行卡。
看起來有些五花八門,但是,總結一句話就是:日本人又要多一張信用卡了。正如鏈得得多次指出的,JCB的動作看起來顯然是準備占坑,而不是越過日本銀行和日本金融廳。具體請參看鏈得得之前關于日本政府CBDC試點方案的解讀【鏈得得獨家】日本財政部成立數字通貨部門,主導CBDC立法工作。
日本巨頭們實力強勁,當然不會坐等日本銀行或者金融廳的面包屑。目前日本銀行和金融廳的CBDC試點計劃才進行到第二步,再不抓先機就有被境外金融機構活吞的危險。
而日本私企對于穩定幣、CBDC的嘗試,要比官方走的早得多。
生不逢時的日元穩定幣計劃Jcoin
開啟于2016年的日元穩定幣Jcoin的前身是J.Score,由日本金融巨頭瑞惠與軟銀共同出資成立,半年后,即2017年7月10日,瑞穗發布公告稱,WiL LLC.集團出資建立的「Blue Lab」開始大力挺進數字貨幣行業,當年該團隊只有20人。
同年,日本加密貨幣市場開始騰飛,比特幣也是在此時獲得全球知名度。隨后在日本這個備受關注的「BlueLab」投資方中,瑞穗銀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日本損害保険日本興亞株式會社、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農林中央金庫、丸紅株式會社、三井住友信托銀行株式會社等也相繼入資。
「BlueLab」主要項目就是這個「J-Coin構想」,該公司2018年5月就開始預備發行所謂的“穩定幣”J-Coin,1Coin=1日元。而發行主體,就是日本的金融3巨頭:瑞穗銀行(簡稱MHBK)、三井住友銀行(簡稱SMBC)和三菱UFG銀行(簡稱MUFG)。
不過,瑞穗的時機掌握得不是很好。干了5年多沒有實際業績,在2021年不得不轉型。與Money Forward合作,進行普通的在線轉賬服務。目前,技術上是Money Forward 負責,而用戶則完全是瑞穗銀行提供。兩家公司合作開發了2個APP,一是“Money Forward ME”是一個集成金融服務平臺,用戶可以管理家庭財務以及銀行賬戶和信用卡等支付信息,“Money Forward Cloud Expenses”則是云結算,類似于電子信用卡,用戶可以手動輸入付款日期和費用金額。
在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發行加密貨幣 JPM Coin,為大客戶提供跨銀行和跨境即時支付的穩定幣以后,日本各大金融巨頭坐不住了,紛紛想抄作業,用這個架構為日本用戶使用。
比如,2019年,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宣布已與總部位于美國的金融科技公司 Akamai Technologies 成立合資公司,并將在 2020 年推出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網絡。MUFG 聲稱,該系統被稱為全球開放網絡(Global Open Network),每秒可處理超過一百萬筆交易。宣布All in數字貨幣行業的北尾吉孝也宣布SBI在開發自己的穩定幣。
但是,這些都與加密資產行業毫無關系。
日本法規觸動巨頭嗅覺
隨后,在今年6月,日本對于穩定幣的定義有了更為嚴密的規定。6月3日,日本《資金決算法案修訂案》獲得上議院投票通過,預計1年內生效。根據新法律,穩定幣必須與日元或其他法定貨幣掛鉤,并保證持有者有權按面值贖回。至此,日本成為首批圍繞穩定幣引入法律框架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具體解讀請參看鏈得得之前文章【鏈得得獨家】世界首個穩定幣法案頒布,日本想借助全球穩定幣市場翻身。
該法律上的定義實際上意味著穩定幣只能由持牌銀行、注冊轉賬代理機構和信托公司發行,注重投資者保護。該法案沒有涉及Tether等海外發行方發行的穩定幣或算法穩定幣。
而且,日本的加密交易所沒有上線穩定幣,但主要是因為沒有權利。日本金融廳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管理穩定幣發行方的法規。雖然現在還沒有什么動靜,但是日本很多巨頭已經嗅到了機會。
該消息以后,打著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名號的計劃和合作有不少,這次日本銀聯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從公開的消息來看,技術上是沒有進步的。
據悉,這次試點將會在2023年3月之前進行,年內進行技術攻堅。
本文原發布于鏈得得,授權鈦媒體App發布,作者:毛利五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