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0月27日,湖南省瀏陽市北盛鎮燕舞洲村,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長沙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團,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實施的“一種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種一補增產增效方法”栽培示范田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應用這一技術可有效解決再生稻頭季稻收割后的機械碾壓問題,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的腋芽萌發成苗,經過科學管理,使其抽穗結實再收獲一季的一種稻作制度。發展再生稻,是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水稻生長季節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地區,可有效提高稻田復種指數、光能利用率及單位面積總產量,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再生稻生產省工省力,省種省肥省藥,有利于緩解勞動力不足、減輕勞動強度,促進綠色生產。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介紹,近年來,我國再生稻技術發展迅速。我國現有適合推廣再生稻種植模式的耕地約5000萬畝,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重慶、福建等地。隨著機插、機收等在再生稻上的示范推廣,頭季稻機械收割機后直接壓損部分稻樁,嚴重影響再生芽的萌發與生長的問題,制約了再生稻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再生稻株高較矮,還存在光能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問題。因此,如何減少再生稻生產過程中的機械碾壓損失和光能浪費,是大幅提高再生稻種植方式單產和總產量的有效途徑。
對此,李建武團隊通過多年探索和研究,于2020年研究成功出一種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種一補”增產增效方法。今年,課題組進行了首次百畝連片(120畝)技術示范,效果顯著。
栽培示范片品種采用超級稻Y兩優911,和再生稻一種一補栽培方法種植。頭季稻8月6日收割,再生稻10月27日收割。專家組按農業農村部超級稻測產方法,隨機抽取3塊技術示范田和1塊對照田進行機械收割。測產結果顯示,三塊田算術平均畝產486.5公斤,對照田塊畝產420.9公斤。技術示范田比對照田增產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