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化纖工業發展的前綴詞。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綠色纖維處在紡織工業技術鏈和價值鏈的起點,既承擔著引領整個產業鏈技術創新、價值創造的關鍵作用,又承載著推動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用。目前,我國綠色纖維的發展現狀如何?亟待補足的短板在哪?未來應該瞄準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產品受“青睞” 要“長紅”須嚴把質量關
在全世界追求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下,綠色纖維不但被諸多品牌視為其達成100%使用可持續紡織原材料的一部分,而且被認為是能夠改善產業鏈供應鏈環境績效并減少環境影響的綠色產業。越來越多行業的青睞讓綠色纖維迅速站上“風口”。
(相關資料圖)
據統計,與原生滌綸纖維相比,每生產1噸循環再利用滌綸可以替代6-8噸原生石油,可見發展綠色纖維是我國化纖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綠色纖維的一大品類再生聚酯纖維發展迅猛,下游品牌商需求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加,但再生聚酯纖維總體產能還處于爬坡階段。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市場上原生聚酯纖維假冒再生聚酯纖維,以及再生聚酯纖維追溯鏈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監管標準、測試方法不統一等問題讓不少纖維企業“備感頭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我國再生聚酯纖維準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產業規模大、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逐利而行,給原生纖維產品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將其冒充再生聚酯纖維在市場上售賣。
該人士透露,原生纖維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后,市場價格每噸便可以上升1000—2000元,有些甚至可以高達每噸6000—7000元。他舉例說,原生纖維和再生聚酯纖維就像無機蔬菜和有機蔬菜,在外觀上并無區別,但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成本投入、環保價值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長此以往,勢必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巨大隱患,嚴重破壞我國綠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有的企業既無廠房又無設備,表面上看是倒賣再生纖維,實際上是在倒賣再生纖維的概念?!毕嚓P人士表示,從保護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必須及時遏制?!澳壳埃@種造假行為一是打擊了真正生產再生聚酯纖維企業的積極性,違背了國家建設綠水青山的政策;二是市場最開始只是存在個別作假現象,但如果任由其發展,劣幣將驅逐良幣,會破壞整個產業生態;三是再生聚酯纖維長絲產能90%集中在中國大陸,但是終端品牌主要是歐美品牌,執行的標準是全球回收標準(GRS),‘以假充真’的產品雖然是小部分,但如果不引起重視,可能會因小失大,導致國外品牌對中國紡織品的不信任,誤傷整個行業?!?/p>
平臺助力 明晰發展路徑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雖然具備完整的再生聚酯纖維產業生態鏈,但是缺少可再生的追溯體系和可信認證體系。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可再生行業的社會責任,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認證及協同效率,穩固提升我國可再生生態領域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成立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構建技術先進、高效協同的再生可信平臺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主要有3種標準管理體系,一是全球再生標準(GRS)。最初由荷蘭CU公司建立。目前已經有多家檢測標準公司參與進來,進行評審和TC證書的發放與管理,也是現在用戶最多的一種管理標準。二是識別追蹤標準。是由纖維廠商在再生聚酯纖維里添加自主研發的可檢測物質,這種添加物質在纖維制成面料及成衣后依然可以被檢測。終端品牌可以把最終產品送到纖維生產商進行相關檢測,從而判斷是否使用了該廠商的再生產品。三是終端客戶對供應商直接進行驗廠及認證,合格者會進行指定采購合作。
有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這3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并不能很好地進行整條產業鏈的追溯。而且,GRS是從產品源頭開始一直到最后零售品牌商的整個產銷監管追溯,產品產銷環節都必須擁有GRS認證才能監管確認,對我國紡織產業鏈上的信息安全產生了隱患?!?/p>
今年1月份,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再生紡織行業可信體系——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STCP)正式在線上發布。該平臺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合運營。
據介紹,2022-2023年,平臺將進行外部拓展與內涵延伸,持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展平臺服務內容,通過數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過頂層設計,完善數字化可信解決方案,實現產業鏈的數據可信接入。預計到2024年,平臺將賦能整個產業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擴展平臺價值,創造效益,并且參與定制行業規則,打造出中國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賴的認證平臺,維護綠色纖維、綠色紡織品市場秩序,最終將平臺打造成國際一流的認證平臺。
瞄準前沿 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從長遠來看,大力發展綠色纖維已成為業界共識,而這至中,技術創新的力量不容忽視。那么,綠色纖維產業要如何打好技術攻堅戰?
4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綠色纖維產業的技術創新制定了細致的路線圖。《指導意見》提出,要突破循環利用技術,開展廢舊紡織品成分識別及分離研究,提升丙綸、高性能纖維回收利用關鍵技術,突破滌綸、錦綸化學法再生技術,腈綸、氨綸再生技術,棉/再生纖維素纖維廢舊紡織品回收和綠色制漿產業化技術。推進瓶片直紡再生滌綸長絲高品質規?;a。
對于綠色纖維的另一大品類生物基化學纖維,《指導意見》明確,提升生物基化學纖維單體及原料純度,加快穩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術與裝備集成,實現規?;⒌统杀旧a。
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強調,生產綠色纖維的企業要與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合作,共同攻克當前發展所面臨的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問題,把握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瞄準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聚集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推進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完善產品標準,實現規?;统杀旧a,進一步推進綠色纖維在紡織服裝、產業用等領域的規?;瘧谩?/p>
當前,不少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廢舊紡織品。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棉、化纖和絲三類紡織纖維加工量約6610萬噸。據估算,每年產生廢舊紡織品超過2000萬噸,一類是消費前工業加工領域的邊角料等,基本得到再生利用,另一類是閑散在居民手中的大量廢舊衣物和紡織品,再生利用率約15%。
雖然我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從目前我國回收利用廢舊紡織品的能力和水平來看,還有一定的挑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紡織品回收難在全球范圍內都存在。“回收是為了再利用,但目前來看,我國回收的渠道不夠健全,回收、分揀、運輸、倉儲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如何實現廢舊紡織品的高值化利用方面,我國還需要不斷進行技術研發。”
實現我國廢舊紡織品的良性發展,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對于推進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越來越重視。4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從生產、回收、綜合利用3個方面明確了推行紡織品綠色設計、鼓勵使用綠色纖維、強化紡織品生產者社會責任、完善回收網絡、拓寬回收渠道、強化回收管理、規范開展再利用、促進再生利用產業發展、實施制式服裝重點突破等9條具體措施,著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細分揀、綜合利用等關鍵環節堵點、痛點,并強調在標準規范、科技創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強支撐保障,在統籌協調、典型引領和宣傳引導等方面強化組織實施。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些企業已有了積極實踐。如,有些品牌商家已經在專賣店設置一些回收舊衣物的回收箱,以體現他們的社會責任,也有企業已經建立整個回收、分解、再加工、再利用以及銷售渠道的完整鏈條實現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