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際競爭已進入白熱化,制造業實力成為大國角逐的關鍵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工信部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孵化帶動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
(相關資料圖)
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和質量成為衡量區域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新一輪制造業風口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這場較量。讓我們來看看究竟哪些地方更勝一籌?
全國累計1183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四大天王”占據半壁江山
制造業單項冠軍是中國海量制造業主體中的翹楚,它們猶如深藏不露的掃地僧,雖“名不見經傳”但憑借“獨門絕技”行走江湖;它們體量或許沒那么大,卻可以“一招鮮,吃遍天”,在細分市場上擁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甚至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
近日,第七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公示名單新鮮出爐,全國共計有339家企業上榜。其中包括140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199個單項冠軍產品。
江蘇省以48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獨占鰲頭,其中單項冠軍企業19家,單項冠軍產品29家。廣東省位居第二,雖然總量比江蘇省少一家,但單項冠軍產品31家,超過江蘇省。
山東省和浙江省緊隨其后,單項冠軍總量分別為41家和40家。其中山東省入選了26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是各省市中入選數量最多的。
今年新入圍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并未改變此前格局,浙江、山東、江蘇和廣東仍是無法撼動的“四大天王”。
據直通北交所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制造業單項冠軍1183家,其中浙江、山東、江蘇制造業單項冠軍已經分別達到189家、186家和170家,位列全國前三甲,再加上排名第四的廣東省(132家),四省總數合計677家,以絕對優勢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北京、湖南、福建、河南等15個省制造業單項冠軍累計在10-60家;新疆、黑龍江等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低于10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擁有56家單項冠軍,盡管位列全國第五,四大直轄市之首,但它與第四名廣東省仍有較大差距,相差整整76家。
此前,海南省“顆粒無收”,而這次海南金盤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干式變壓器”成功入選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海南借此一舉破“零”。
截至目前,全國31省份中僅有青海和西藏尚無制造業單項冠軍的突破。
寧波、深圳為各自省份貢獻近一半單項冠軍
各省“你追我趕”之時,各市也是憋著一口氣來一較高下。
在第7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公示名單中,寧波和深圳在新晉企業數量上“打成平手”,都增加了20家,并列全國第一;緊接著北京、天津、上海、長沙和蘇州新增入圍數量分別為18家、12家、11家、10家和9家;杭州、常州、青島、南通均為8家。
隨之,各市單項冠軍總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目前,寧波擁有單項冠軍示范企業45家、單項冠軍產品38家,總量也由此攀升至83家,再度榮登榜首,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國內單項冠軍“第一城”。
其實,早在2020年,寧波就喊出了“打造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的口號,并立下“flag”:到2022年,寧波力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實現翻一番;到2025年,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數量達100家。
如今看來,寧波2022年的kpi已基本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也指日可待。
緊隨其后的深圳,累計擁有6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其中單項冠軍產品就有45家,已超越寧波,在各城市中堪稱一騎絕塵。
北京、上海雖然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上數一數二,但在單項冠軍方面輸給了寧波和深圳,分別以56家和38家位列全國第三、四位。
再之后就是杭州、常州、青島位列第五至第七。蘇州單項冠軍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數量累計達到30家,在全國各城市中排第八。
事實上,若單論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常州、青島、南通、淄博、廣州、天津、濰坊等城市彼此之間差距不大。未來誰能脫穎而出更上一層樓,仍無法定論。
此外不得不說,山東發展制造業單項冠軍后勁十足。
在全國20強城市中,浙江只有寧波、杭州兩座城市入圍,廣東有深圳、廣州、佛山3座,江蘇有常州、蘇州、南通、南京4座,而山東則有青島、淄博、濰坊、濟南、煙臺和泰安6座,與其他省相比,山東省單項冠軍分布相對均衡,排名前二的青島和淄博僅占全省不到三成的份額。
單項冠軍是如何煉成的?
上個世紀,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1/4,出口額卻雄踞世界第一。
如今,中國根據自身制造業發展特色,推出“單項冠軍”這一獨特概念。
中國對于單項冠軍的認定有著嚴苛的標準。
首先,要長期專注于瞄準1-2個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特定細分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全部業務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從事相關業務領域的時間達到10年或以上(或從事新產品生產經營的時間達到3年或以上)。
其次,生產技術、工藝要國際領先,產品質量精良,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很高的市場份額,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
此外,企業經營業績優秀,利潤率超過同期同行業企業的總體水平,一般要求年銷售收入4億元以上。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能保持如此定力,背后也是多方面力量的加持。
例如,寧波之所以屢屢折桂,一方面“打鐵還是自身硬”,寧波自身扎實的產業基礎就是底氣。據悉,寧波創業密度高,民營經濟發達,市場主體已突破100萬戶,民營制造企業也達12萬家之多。
另一方面,寧波這幾年在培養單項冠軍上可真舍得“砸錢”。
2021年寧波527家單項冠軍企業R&D經費支出總額為347.95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總額的69.18%;R&D經費支出占營收比重達4.54%,高于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2.31個百分點。
再比如海南省,當其他省爭得“你死我活”時,它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單項冠軍入選數量一直為“零”。
今年5月份海南下定決心干一票大的,印發了《海南省優質企業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細則》明確表示,2021年以來首次獲得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的省內企業將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獎勵。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海南終于憑一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成功實現“零的突破”。
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要想在大國博弈中占據上風,就必須要用老牛拉車般的韌勁和定力,踏踏實實發展制造業,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以及制造業“單項冠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