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如今出現了破解阿爾茨海默癥治療困局的新方法。
(資料圖)
日前在《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醫學期刊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郭起浩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團隊聯合發表了一篇題為“尿甲酸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潛在新生物標志物的系統評價”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家發現,尿甲酸(Urinary Formic Acid)作為生物標志物,具有阿爾茨海默病特異性。通過574名參與者的大型隊列研究,并利用人工智能系統性地評估了尿甲酸在疾病早篩、精準診斷和病程管理方面的應用效能,最終發現處于主觀認知功能下降(SCD)階段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尿甲酸水平存在顯著的升高,相關診斷模型的風險預測準確率達90.5%,從而為未來大規模阿爾茨海默病篩查的實施提供了路徑指引。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持續和隱匿的慢性疾病,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展并持續多年,會出現明顯的認知障礙,”論文作者表示,“疾病的早期階段發生在不可逆轉的癡呆階段之前,是干預和治療的黃金窗口。因此,對老年人進行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大規模篩查是很有必要的。”
在線發表的論文頁面截圖
據悉,阿爾茨海默病(AD)又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神經退行性病變,其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β-淀粉樣蛋白(Aβ)的沉積導致老年斑,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認知功能減退和非認知性神經精神癥狀,其確切的機制尚未被科學詮釋。
目前,全球已有5000萬人患有癡呆癥,其中60-80%的病例患有AD。隨著世界上許多國家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加之特定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這種疾病正以每3.2秒新發一人的速度在快速增加。僅在美國,到21世紀中葉,65歲及以上患有AD的人數增長到1380萬,相關總支出為3050億美元左右。
AD給患者健康帶來危險,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據統計,重度癡呆的老人中,80%-90%存在自理能力缺陷,需要依賴他人照顧;而有80%有精神問題,50%有攻擊他人行為,這給照料者帶來很多的困難和壓力。
然而,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改變、預防或逆轉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策略大致以藥物治療為主,康復鍛煉為輔。因此,在常規臨床實踐和研究中,合適的生物標志物對于AD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而尿液可以更早地反映生理或病理過程,收集和儲存更方便,是AD生物標志物的研究熱點。
早在2001年,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羅德島分院團隊就曾在《老年癡呆癥雜志》上發文指出,神經元絲蛋白 (AD7c-NTP)水平與老年癡呆程度相關。在AD神經變性的早期階段,其在腦組織提取物、腦脊液(CSF) 和尿液中含量增加。2019年1月,《自然醫學》刊發美國和德國研究者合作進行的AD標志物研究。他們發現,在攜帶AD風險基因突變的人群中,其血液中神經纖維絲輕鏈(NfL)蛋白的水平在臨床癥狀出現前16年就顯著升高。
2022年9月,首都醫科大學宜武醫院等單位發表一份研究成果,顯示尿液AD7c-NTP檢測新技術,可以通過尿液檢測提供AD輔助病理標志物,檢測結果客觀全面,精準度高,其中特異性達到89%,敏感性達到93%。對AD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可以進行集中性檢測和診斷,可大幅提高疾病預測和診斷效率。
如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等單位發表的論文,是對上述論文結果的完整實驗研究。
據論文顯示,為了確定尿液生物標志物的差異,研究人員對574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他們分為患有不同程度的阿爾茨海默病,以及認知正常的健康對照組。通過分析尿液和血液樣本,以及心理評估,研究人員能夠確定甲酸作為生物標志物的可行性。而且發現尿甲酸檢測該疾病還有進一步改進的潛力。
此外,該研究的另一個亮點是,通過整合外周生物標志物數據,實現了人工智能驅動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評估的前沿探索。在系統性評估尿甲酸應用效能時,研究人員利用國內藥明奧測WINS平臺,進行多重建模和參數變量優化,最終形成的整合外周血標志物與尿甲酸及其代謝前體指標的診斷模型,風險預測準確率達到90.5%。
本論文作者郭起浩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是干預和治療的黃金窗口期。開展大規模的阿爾茨海默病篩查是必要的。他們將繼續深入研究,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篩診手段不斷升級。(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