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12月15日從施普林格·自然獲悉,本周上線的《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數-生物醫學科學”,根據自然指數主要指標之一的文章份額(Share),顯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生物醫學研究上的產出變化,尤其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自然指數數據表明,美國、中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前五強。
根據自然指數,生物醫學的科研產出在繼續增長,但一些國家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與第二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趨勢。在生物醫學方面領先的國家中,中國、英國、荷蘭和以色列自2019年以來的文章份額一直持續增長。
按照文章份額,2021年生物醫學領域的機構五強分別是哈佛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斯坦福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位居前50的還有北京大學等7家中國研究機構。
作為生物醫學研究的第二大領先國家,中國表現突出,但中國不論是涉及國際合作的文章比例,還是生物醫學研究對中國總文章份額的貢獻度,都在下降或遠低于其他國家。盡管生物醫學在中國整體的自然指數產出中占比較小,但中國在該領域文章份額上升最快的機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位居2020-2021年生物醫學研究增長最快的五家機構之列。
在科研合作方面,哈佛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在其國內和全球都展現了影響力。2015-2021年,兩組最領先的國內生物醫學合作關系分別是: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哈佛大學和蘇黎世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之間的伙伴關系,則是兩組最領先的國際生物醫學合作。
本期增刊還發表了一組專題文章,介紹生物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涉及基因治療、應對抗菌素耐藥性,以及類器官在科研中日益廣泛的使用等。
自然指數主編Simon Baker(西蒙·貝克)說:“顯而易見,新冠大流行等全球健康挑戰必然會推動生物醫學科學的加速進步??蒲薪缦M芾^續利用這些進展,以應對世界所進一步面臨的重大健康挑戰,如日益增長的抗菌素耐藥性威脅、人口老齡化、可能出現的新的大流行病等?!?圖片由施普林格·自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