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主辦的2023 ICT+深度觀察報告會算網融合發展分論壇在線上舉辦。
在論壇上,中國信通院聯合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發布《DPU發展分析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于行業調研,從產業政策、產業規模、賦能經濟三個方面,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需求為切入,重點梳理了DPU核心價值、關鍵推動技術,解讀了RDMA高速網絡、數據面轉發、網絡可編程、開放網絡及DPU軟件生態等DPU發展關鍵因素,并對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總工程師郭亮對報告進行解讀。郭亮指出,DPU(數據處理單元)作為突破數據流量指數級增長帶來的性能瓶頸的關鍵技術,通過算力卸載、算力釋放和算力拓展,釋放CPU的計算資源,實現任務加速處理,提升整體計算效率,達到降本增效,產業賦能價值凸顯。因此,也成為構建新型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基礎部件和下一代技術競爭的高地。
對于推動DPU發展的關鍵技術,報告指出,DPU研發需要具備豐富的網絡研發及應用積累,RDMA高速網絡技術、數據面轉發技術、網絡可編程技術、開放網絡及DPU軟件生態四大關鍵因素將影響DPU產品的未來發展。
在RDMA高速網絡技術方面,報告指出,相比傳統TCP傳輸方式,RDMA在提升吞吐,降低CPU占用、降低延時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在網絡進入100G甚至200G以上的帶寬情況下,傳統TCP協議棧內核轉發無法滿足性能要求,高吞吐、低延時的RDMA技術將承擔基礎的網絡傳輸功能,進一步提升數據中心整體算力。
在數據面轉發技術方面,報告指出,隨著網絡流量的指數增長,基于硬件的數據面轉發技術越來越重要。基于可編程Pipeline的硬件架構則更符合DPU加速硬件報文轉發的發展方向。
在網絡可編程技術方面,報告指出,面對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和自定義網絡擴展能力的需要,支持網絡可編程技術成為DPU應用的關鍵技術因素。能夠為DPU帶來更出色的靈活性。其中,基于P4的協議無關的網絡可編程技術逐漸成為DPU上網絡可編程技術的發展方向。
在開放網絡及DPU軟件生態方面,報告指出,DPU作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核心之一,需要擁有一個社區驅動的、基于標準的開放生態系統,以開放的形式定義DPU可編程基礎設施生態,對DPU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