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牌之王”南極電商,業績大幅滑坡。
【資料圖】
1月30日晚間,該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虧損達到2.4億元至3.1億元,同比2021年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這是公司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虧損。
據公告,公司由前三季度的盈利轉為全年虧損,是因為計提了子公司北京時間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間互聯”)的商譽減值4.5億元至5.0億元。
近兩年互聯網廣告市場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這筆當初花費9.56億元的高溢價收購,從完成業績承諾后轉入下滑趨勢,再到如今的商譽減值,導致南極電商布局的互聯網營銷業務遭遇挫折。
傳統業務方面,南極電商的品牌綜合業務近年也開始走下坡路。2021年,這部分業務收入同比下滑了47.63%,從最新預告來看,2022年再次出現了下滑。
在原有的品牌授權業務遇到瓶頸后,南極電商又在去年接連出手收購新的服飾品牌,搭建起新的品牌矩陣,并引入新的供應商、經銷商。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收購的部分企業本身營收并不理想,能否為陷入困境的南極電商注入新力量還是個未知數。
商譽減值致虧損
資料顯示,時間互聯被納入南極電商源于數年前的一次并購。
2016年8月15日,南極電商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收購新三板掛牌公司時間互聯100%股份。標的公司的初步交易對價為9.56億元,除了現金支付3.8億元,剩余部分將發行股份支付。
天眼查顯示,時間互聯成立于2006年,主營移動互聯數字營銷業務和品牌整合營銷業務,于2016年4月22日在新三板掛牌。
當時有媒體指出,這起收購案,是典型的“雙高”交易,即高估值和高業績承諾。從估值看,以收益法評估時間互聯預估值9.56億元,較其合并口徑賬面凈資產2921.3萬元的預估增值率高達3172.52%。
就在大約一年前,本次交易對手劉睿通過入股和增資的方式,總計以286.5萬元的代價獲得了時間互聯47.5%的股權。一年多之后,劉睿所持有的47.5%股權在此次交易中變為了4.54億元,可謂賺的盆滿缽滿。
為了彌補高估值,劉睿等人承諾,時間互聯2016年至2019年度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6800萬元、9000萬元、1.17億元和1.32億元。
2016年9月22日,時間互聯發布公告稱,公司被在深交所上市的南極電商收購,將于今日起在新三板摘牌。
收購時間互聯,為南極電商增加了7.8億元商譽。從后續發展情況來看,時間互聯2016年至2019年累計實現扣非后凈利潤4.21億元,高于承諾的4.07億元。但2019年實現扣非后凈利潤1.11億元,低于承諾數1.32億元,南極電商并未對此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在被交易所問詢后,公司稱2019年時間互聯與某一客戶發生訴訟糾紛,賬面單項計提了該客戶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2819.40萬元,但2016-2019 年度時間互聯實際累計實現扣非凈利潤比承諾金額高出1384.90 萬元,已經完成業績承諾。
南極電商還表示,經資產評估公司測算后,發現包含商譽的資產組可回收金額高于賬面價值,故時間互聯的商譽未發生減值。
然而,2020年成為時間互聯業績的“分水嶺”,當年該公司實際完成的營業收入較2019年度增長10.57%,但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滑了29.72%。并且毛利率,也從前一年的8.35%下滑至6.21%。
2022年4月份,南極電商董秘回復投資者稱,時間互聯擁有快手系、阿里系、小紅書、Soul、探探等優質大客戶,同時持續開拓大客戶,新增百度系、愛奇藝等優質大廠客戶,廣告需求穩定。截止2021年底,公司收購時間互聯確認的商譽無需計提減值準備。
不過,機構統計的數據表明,過去一年國內互聯網廣告需求疲軟,市場整體承壓。根據QuestMobile發布《2022互聯網廣告市場半年大報告》,去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同比下滑2.3%至2903.6億元,廣告投放品牌數量同比下降38.3%。
南極電商最新業績公告顯示,因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導致時間互聯盈利水平從2021年度盈利約1億元降至2022年度預計盈利約4000萬元-5000萬元。初步估算上述資產存在減值跡象,預計報告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約4.5億元至5.0億元。
計提相關資產減值準備后,南極電商預計歸母凈利潤全年虧損2.4億元至3.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0.31 % - 164.98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吊牌生意不好做
資料顯示,“南極人”品牌創立于1998年,歷經多年發展后,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玉祥計劃縮短公司的產業鏈,從過去的自營生產、銷售改為“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2008年成為“南極人”的轉折點,公司開始向“品牌授權”轉型,放棄實體零售渠道,轉型電商服務型企業。
這次轉型中,公司剝離生產和銷售兩個重資產環節,只保留“南極人”品牌,對上游大量的中小生產商輸出品牌收取標牌使用費以及品牌服務費,讓它們貼牌生產“南極人”品牌的各類產品。
媒體曾報道,“南極人”的品牌授權準入門檻較低,以某電商平臺為例,只要支付10萬元保證金,以及每個吊牌8元左右的費用,不管是價值近萬元的按摩椅,還是五毛錢一個的一次性口罩,都可以加入“南極人”大家庭。
而在終端零售環節,除了一部分自營以外,其余均通過其合作的授權經銷商進行銷售,此后又在淘寶、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上開網店。
2015年8月份,“南極人”作價23.44億元借殼新民科技上市,搖身一變成為“南極電商”。
上市之后,南極電商開始了“造品牌”戰略。2016年9月份,公司以5.93億元收購卡帝樂鱷魚95%股權;12月份,又以5000萬元收購了新宇有限公司100%股權,完成對“Classic Teddy”(精典泰迪)系列中文及圖形商標第1-35類的收購。
建立起品牌矩陣之后,南極電商便開啟了“賣吊牌”之路,而不再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支出,也沒有傳統服飾企業的存貨銷售等“煩惱”。投資者對此也十分追捧,南極電商上市后股價節節攀升,到了2020年7月時股價最高漲到了24.24元,總市值一度達到了近600億元。
然而,這一看似完美的商業模式也有軟肋,其中最致命的便是質量問題爆發帶來的品牌透支。據媒體報道,在過去幾年中,南極人十數次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
職業投資人程宇認為,品牌授權必須要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能夠管控好被授權方產品的質量,維護好品牌的信譽。因為品牌就等同于信譽,隨著產品質量問題的爆發,品牌價值也會一落千丈,那么他的品牌授權業務也就難以繼續發展。
從財報數據來看,公司品牌綜合服務業務近年來處于逐步萎縮狀態,該業務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12.46億元下降至2021年的6.52億元,2022年上半年為1.91億元。
2022年上半年,南極電商歸母凈利潤1.76億元,同比下滑28.06%。根據公告,這也是由于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的收入下滑,而成本費用主要為人力成本、租金等金額相對固定,進而導致凈利潤產生較大幅度的下滑。
“買品牌”是解藥嗎?
或是為了緩解經營壓力,從去年初開始,南極電商籌劃對品牌進行升級,再次出手購買品牌。
2022年2月10日,南極電商公告,百家好(上海)時裝有限公司(下稱“百家好”)已于近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并取得了營業執照。
此前的收購公告顯示,公司以1.8億元收購韓國女裝品牌百家好100%股權,并以3.3億元納入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等的78件“韓潮”商標。
資料顯示,百家好成立于2004年7月,經營范圍包括各類服裝服飾配飾、鞋帽、日用百貨等,不過其業績并不算好。
2020年-2021年1-9月,百家好實現營收分別為13.37億元、9.6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3億元、-0.67億元。且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百家好的負債總額達到12.39億元,凈資產為-3.38億元。
對于這項收購,南極電商表示,因公司在研發、生產、質量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而百家好在研發、生產、質量管理上有較強的優勢,能較好的補充公司這些方面的短板。
不過去年6月份,市場傳出百家好大規模撤柜的消息。對此,南極電商回應稱,收購百家好后,公司對部分低效率門店進行關閉。
這次收購之后,時隔半年南極電商再次出手。2022年8月18日,公司表示為豐富品牌運維體系,進一步落地“擴品牌”戰略的實施,以4500萬元收購貝拉維拉服飾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據公告,貝拉維拉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目前主要核心資產即其持有的“貝拉維拉”“BELLVILLES”等系列商標。“貝拉維拉”“BELLVILLES”品牌主要針對25-40歲的都市白領女性,以時尚的款式、中檔的價格受到國內年輕女性的青睞。
和百家好類似,貝拉維拉服飾自身的經營境況也難言樂觀。其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營收僅分別為55.42萬元、7.65萬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68.35萬元、-45.64萬元。
頻頻收購經營不善的品牌,讓外界懷疑南極電商是要重走“品牌授權”的老路,還是向普通服裝企業的重資產模式靠攏。
在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看來,近年來南極人業績發展滯緩說明了品牌授權并非無限期,南極電商需要不斷豐富品牌矩陣。但其收購的新品牌是否能帶來業績增量,還需要看對于新收購品牌的定位。
去年半年報中南極電商稱,公司堅持“擴品牌、擴渠道、擴品類”的發展戰略,收購百家好等相關品牌,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拓展市場及品牌矩陣,有助于增強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綜合實力。
同時,公司也坦言,上述項目存在投入大、培育期長、盈利周期不確定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