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運動人數增長迅猛,預計2025年將達到5億人。其中,沙灘、滑板、帆船、冰雪等新潮運動的參與人數日益增加。去年以來,在年輕人群體中,戶外賽道中的水上休閑運動成為一種潮流運動趨勢。
(資料圖片)
不過,更多國內水領域運動還處于發展早期,國內外競爭者不多,且還未形成壟斷局面,發展潛力大。伴隨著戶外賽道崛起和消費升級,未來水下運動的消費需求也將迎來轉折點。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將涌現越來越多面向海內外市場的戶外運動新勢力。鈦媒體消研所將持續跟蹤關注這些品牌的進展,以精細化案例分析、創始人故事等形式形成系列內容。
本期 【天生世界品牌】采訪對象為潛水推進器品牌 LEFEET的創始人張冬健。
作為潛水愛好者,潛水推進器品牌LEFEET創始人張冬健接觸了很多市面上的水下推進器產品,但他發現這些產品的使用和維護太復雜了,對初學者來說并不友好,于是有了設計自己的潛水器品牌的想法。最終,張冬健決定從小眾專業級類目產品突圍,選擇從潛水推進器這個類目入手,在創業初期以眾籌模式,推出LEFEET S1 概念機開啟品牌出海。
LEFEET成立于2018年。團隊背景方面, LEFEET創始人及技術團隊成員曾就職于國內頂尖科技技術公司研發部門。 目前,LEFEET的產品理念是“精干簡約,超強科技感,功能上以模塊化為導向,豐富用戶體驗,讓水上運動變得更加有趣”,產品在海內外銷售,在海外市場主要銷往美國和歐洲。
水運動賽道的突破點在哪?
張冬健給LEFEET定義的是水上運動科技公司,一家專注于研究水領域產品的創新型科技公司。
水上運動科技產品劃分為動力類產品和智能類產品,傳統的潛水員在水下靠踢腳蹼提供動力,潛水推進器的出現可以為潛水員在水下的活動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樂趣。目前,LEFEET從動力類產品切入,在營產品為潛水推進器。具體到產品定位來看,LEFEET的潛水推進器定位為半專業消費級,價格在每臺800美元左右。
當前,LEFEET主營S1Pro產品,但并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通過模塊化的組合來實現不同的用途,思路是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用一款核心產品,通過更換配件,達到不同的使用功能。
張冬健舉例,LEFEET的S1Pro有一個動力單元,控制部分可以手持,也可以把動力單元穿戴方式穿戴在身上,還可以綁在氣瓶上,針對不同的潛水的活動,比如說自由浮潛等都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推進器也可以安裝在槳板下,給槳板提供動力。
在海外市場,國產出海品牌進駐線下市場通常比較困難,但在潛水推進器這個品類,競爭相對并不激烈。所以在海外線下渠道方向,LEFEET通過專業的潛水裝備代理商來打開銷售通路,線上則通過與跨境電商獨立站SaaS平臺店匠科技合作來布局獨立站的流量與營銷。
張冬健表示,潛水員在潛水時需要配備的裝備并不少,例如潛水表、電腦表等等。不僅僅只局限于潛水,水上運動也有很多娛樂項目,包括沖浪板,水上游艇等不同領域,智能類產品更是具備更大市場。水上運動賽道突破點很大程度上在于與運動科技的結合,所以未來所有跟水上科技相關的產品,LEFEET也將會去做。
最大掣肘是缺乏成熟標準和供應鏈
張冬健表示,LEFEET的優勢在于從便攜性、可玩性、操作維護簡單性這些方面去定義和開發產品。團隊背景方面,即使團隊成員有在無人機、智能硬件領域從事研發生產的經歷,但當前的潛水推進器品類依然存在研發難度。
一方面在于,產品的開發難度比較高,市場上很難找到可參考的產品標準,很多東西都要自己來定義。尤其是在很多細節方面,產品的主要元器件、電池、馬達、控制系統,其實都是沒有成熟方案的,需要從頭開始去定制開發。從產品的調研、品控再到供應鏈,需要一個長鏈條的打磨過程。
例如,在大型推進器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是中性浮力。但如果推進器體積過大,在潛水過程中潛水人會出現正浮力或者負浮力,操控難度加大,同時伴隨一定的危險性。在潛水推進器產品的具體研發生產過程中,一個產品是由很多不同部件組裝而成。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部件有問題,不能夠承受至少40米的水深,那么在使用過程中,一個部件損壞,整個產品就會報廢。
在生產過程中,研發團隊需要對每一個部件進行單獨的測試,測試通過才能組裝,組裝好后再進行總體測試,確認無誤后才能投入市場。
而在供應鏈方面,潛水推進器的生產難度也非常大。目前國內針對潛水推進器這個細分行業并沒有成熟的供應商。作為初創企業,很難具備資金和實力自建工廠搭建供應鏈。張冬健表示,團隊現在在做的,是不斷在尋找能對潛水推進器品類感興趣的供應鏈工廠,然后再去磨合合作,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國內潛水運動還處在發展早期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運動人數增長迅猛,預計2025年將達到5億人。其中,沙灘、滑板、帆船、冰雪等運動的參與人數日益增加。尤其是去年以來,在年輕群體中,戶外賽道中的水上運動成為潮流趨勢。
不過,國內潛水運動還處于發展早期。目前國內潛水市場相對國外來說,市場體量還很小。全球潛水證的發放人次超過了一個億,但在中國只有100多萬,規模占比非常小。目前,我國現存“潛水裝備”相關企業僅共1.2萬家,國內潛水裝備大多是通過經銷商來銷售。
在水上運動這個門類,潛水科技品牌比較少,大多都是經營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品牌,潛水服、潛水面鏡產品的科技元素并不多。源于歐美海洋和內陸文化的差異,國內做水下產品的企業數量并不多,且更多是面向科研院校、政府機構等To B市場,消費級產品相對較少。
張冬健表示,“國外品牌在潛水領域也并未形成鮮明的品牌形象,在這個領域更多看重的是這個產品的創新和有趣點。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機會。如果品牌能把這個產品品類鞏固下來,就可以成為這個品類的代言人。”
此前,由于政策滯后,“潛水高危項目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沒有出臺規范性文件,很多俱樂部在申請“潛水高危項目經營許可證”時,也會出現主管部門無依據可循的情況。
隨著國內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陸續出臺產業政策與措施,國內潛水市場有望迎來轉折。今年1月,海南省出臺12條措施助推海洋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在規范海域方向,提出潛水用海需求大的市縣可以劃定潛水區域并組織海域使用整體論證,在上述區域申請潛水用海時不再進行海域使用論證,降低企業用海成本。規定潛水用海根據海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海域使用權面積,出讓年限不得超過3年等措施。
日本潛水員絕對數量在全球占比雖然不是最高的,但潛水運動全民普及率卻非常高,日本每個社區附近都會有潛水訓練場。張冬健告訴鈦媒體APP,現在國內很多一線城市,都在建設深度達到幾十米的大型潛水管,一定程度上都能增加國內水下活動的普及性。國內也陸續出現一些企業以潛水業態進駐線下商場。近日,上海閔行宣布在建46米深室內潛水館,將于后年竣工,包括國內最深極限潛水館,上海首座戶外沙灘沖浪館等等,預計總投資超100億元。
被貼上小眾標簽的潛水運動正在迎來藍海期。伴隨著整個戶外運動市場的崛起,國內潛水企業打開國內市場與出海,都在等待機會。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柳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