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CUS低碳向未來”為主題的第七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國際論壇3月17—18日在北京召開。
我國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技術的重要意義是什么?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埋存(CCUS-EOR)具備哪些優勢和潛力?對我國CCUS-EOR產業化發展有哪些建議?論壇期間,科技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CCUS專項工程首席科學家袁士義。
(資料圖)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是實現“碳中和”的托底系列技術,我國油氣藏和深部咸水層等地質體所能提供的埋存CO2空間完全可以滿足“碳中和”需要的空間,根據我國CO2源匯匹配情況,CCUS/CCS技術可提供的減排潛力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對于托底保障“碳中和”目標實現意義重大。“袁士義說。
袁士義分析道,其中, CCUS-EOR是最現實有效可行的減碳驅油技術,具有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產量、埋存減排CO2等多重功效。
初步評價,全國約有140億噸原油地質儲量適合二氧化碳驅油,可提高采收率15%、增加可采儲量21億噸、封存二氧化碳約60億噸,潛力巨大,可有效支撐化石能源低碳利用。“CCUS-EOR可形成CO2捕集-運輸-驅油-埋存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將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產業化前景廣闊。”袁士義說。
袁士義介紹道,中國石油集團從1960年代開始探索,先后牽頭承擔一批國家級CCUS-EOR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示范工程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陸相油藏CCUS-EOR全產業鏈技術/標準系列,能夠支撐CCUS-EOR全產業鏈發展的技術需求。
目前,中國石油已在吉林油田建成了中國首個全流程安全零排放CCUS-EOR國家級示范工程,在長慶油田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CCUS國家級示范工程。中石油10家油田已開展11項CCUS-EOR重大開發試驗,累注入CO2超過550萬噸,累計增油超過130萬噸,占比全國的70%以上。2022年注入CO2達到110萬噸以上,年增油達30萬噸以上,已經邁入工業化示范和規模產業化發展階段。
“在國家‘雙碳’目標有利政策推動下,我國CCUS-EOR產業將進入快速規模化發展階段。“袁士義說,預期2030年中國CCUS-EOR產業年注入CO2規模將達3000萬噸級,年產油規模將達1000萬噸級,相當于新建了一個遼河大油田,同時可消納減排20余個大型煉化企業的年排放量;預期2050年驅油埋存CCUS-EOR和咸水層埋存CCS協同發展,預期年注入CO2規模將達億噸級,將對“碳中和”目標作出重大貢獻,同時將形成數個千萬噸級大型CCUS產業化基地和產業集群,預期經濟規模將達萬億元級,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袁士義分析,目前,我國CCUS-EOR規模化應用仍存在CO2捕集/輸送成本高、進一步提高驅油效率、長期安全埋存等問題,需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特別是加快發展形成量大面廣低濃度CO2排放源低成本捕集和大規模長距離管輸技術、更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術、大規模長期安全埋存CO2技術,支撐和引領CCUS大規模有效應用。
袁士義對我國CCUS發展提三點建議。
“一是國家層面和相關企業盡快制訂CCUS中長期產業化發展規劃、科技支撐規劃和實施計劃,持續加強科技攻關,形成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和新興碳產業,推動和引領全產業鏈規模有效快速發展。”他說。
二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和實施細則,特別是已出臺各項政策之間的有效銜接、落地實施細則,國家統籌排放CO的有效利用、跨地區跨行業的碳權確定、收益分配等指導意見,支持碳驅油減排與低品位邊際儲量開發、CCUS全產業鏈發展等相關有利政策,提高企業規模化實施CCUS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充分發揮石油企業油氣田地下驅油埋存空間巨大、油氣水井注入通道眾多、與周邊碳排放源毗鄰、技術體系配套等優勢,與相關碳排放企業緊密合作,盡快形成捕集、運輸、驅油、埋存全產業鏈,創建大規模產業集群,形成互利共贏的商業模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