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面條,一個原本大部分時間出沒在街頭巷尾的“平民美食”,卻自2019年后,伴隨一波兇猛的消費升級浪潮,完成“黃袍加身”。
滔天巨浪中,有人靠一碗40塊的面條收獲70億估值,有人半年搞定3輪融資、大張旗鼓高調拓店,那時有頭有臉的VC全在看面條項目,一家家面店從“底商”、“陋巷”開進富麗堂皇的商業綜合體。
但不曾想,2022年,浪頭落下,“拍死”了做面的人——裁員、閉店、融資斷檔,降薪、收縮、全面洗牌……
面條還是那碗面條,故事卻已不再是那個故事了。
降薪、高管離職,2022和府撈面困難重重
2023年年初,隨著疫情的好轉,餐飲行業開始復蘇。
而此時的和府撈面,剛剛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整個2022年,和府撈面共有接近10名VP級高管離職,涉及的部門不僅包括產品、運營、IT、品牌、加盟、開發,甚至還包括行政。
不僅高管變動頻繁,普通員工的日子也過不安生。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爆發后,和府撈面開始第一次降薪,據稱,當時是VP級打3折,總監級打4折,剩余員工5折或者6折。這次降薪持續了數月才恢復。
有員工不愿接受降薪,結果和府撈面認定其無法同甘共苦,全額發放工資并進行離職處理。
“這種賠償方式并不合規,當時有人選擇勞務仲裁,公司妥協賠了n+1。疫情放開后,有一片辦公區域幾乎都空了。”有離職員工透露。
而這輪風波還沒消停多久,第二次降薪很快在2022年年底到來。盡管這次的打折力度只有8-9折,但對于一年之內遭遇兩次降薪的員工來說,其心理陰影面積可想而知。
不少員工認為,餐飲業薪資不高,頻繁打折難以接受。
資金緊張、人員流動頻繁還不是和府撈面“唯二”的問題。
根據媒體相關報道,有數家供應商表示,已經過了合同規定的借款時間,但仍未收到和府撈面的相應款項。
“以前和府撈面打款很快的,現在不知道為什么也慢下來了,只能求著催”。被打上“拖欠供應商借款”的標簽,和府撈面在業內的信譽大受影響。
這些問題的出現不禁讓人心生疑慮:一直領跑中式連鎖面館、曾經10年融資13輪的和府撈面,怎么就落到了這步田地?而疫情全面開放后的2023年,它又能迎來絕地反擊嗎?
“預制菜”口味遭人詬病,“面中愛馬仕”跌下神壇
不僅內部管理上出了問題,和府撈面在顧客端的口碑也出現了危機。
“和府撈面做產品越來越不用心了。”一位和府撈面會員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和府撈面之前一直是他工作餐的首選,“面里的蔬菜先是越來越少,現在干脆幾乎沒有了,想要吃蔬菜還要單點。”這顯然不符合消費者對和府撈面“面中愛馬仕”的期許。
投融界研究院注意到,大眾點評中和府撈面的客單價在40元左右。對于快餐來說,40塊顯然不低,這其實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而且,通過線下實地走訪我們發現,杭州西溪印象城門店在就餐時間,上座率不超過50%。
事實上,關于和府撈面“性價比不高”的評價一直都有。
有顧客吐槽:“兩個人用餐,各點一碗面,再來上三兩小食,價格基本就一百多塊了。稍微再添點,就夠兩個人在外婆家、南京大牌檔之類的餐廳吃一頓飯了。”
按說,定價已經如此,那口味和品質總要穩住吧?
結果——“湯料能吃出是沖開的調料包。面條就是超市冷藏柜那種十塊錢一大包的,一股濃濃的速食感……”“性價比不如湯達人的方便面。”“五年前的和府撈面還是很驚艷的,現在,味道大失所望,很熟悉的預制菜味道。”諸如此類的評價不絕于耳。
連鎖面館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它注定是一個以中央廚房模式運營為主的餐飲企業。中央廚房把湯底材料經過加工處理后,配送到各個連鎖門店,工作人員只需要拆開包裝,加熱,就可以上桌讓顧客享用。統一了出品質量,也提升了門店的備餐效率。
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面沒有街頭巷尾面館里的面那么有“鍋氣”和“煙火氣”。
由此展開的是一個行業內暫時貌似還無法調和的爭論與矛盾:非連鎖化的小型面館往往能依靠別具一格的口味和平民化的價格吸引食客,但擴張困難,往往只適合在局部地區發展,無法連鎖經營;而已經實現連鎖化的品牌面館又無法跳脫工業化的運營模式,致使面館行業陷入了兩難。
斥資5億,注入一針“強心劑”
就在所有看客都以為和府撈面只能被動挨打的時候,殊不知它竟已悄悄做好了部署,計劃搞一波“大動作”。
和府撈面于年初召開了“2022年度先進表彰暨2023年度誓師啟動大會”,部署了近三年的發展規劃。
大會上透露,預計從2023年起,和府撈面將投資超5億打造生產、研發、物流、管理四大基地中心,全面升級供應鏈體系。同時,和府撈面還發布了三年戰略目標,預計到2025年實現總收入80億元。
2023年餐飲開局剛回暖,和府撈面就發出這個信號,可見是早有“預謀”。
和府撈面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春節期間,且不說超一線和旅游熱門城市,就連以往表現一般的城市門店也都業績亮眼,“從全國來看,不僅總營收同比2022年春節實現增長,單日營收峰值也接連走高。我們天津中北永旺店營收同比2022年達到217.7%,直接翻了一番。”
同時,和府撈面還在持續拓寬護城河疊加競爭籌碼,通過“和府撈面到家”延伸到了零售消費場景,加速布局外賣業務,優化線上服務。
“一直以來,我們沒有躺平,更沒有放棄。”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在今年除夕的新年致信中提到。面對市場的變化,和府撈面已迅速反應,上海中冶祥騰城市餐廳等新店陸續開業,線下客流也迎來全面提升。
在總結2022年時,李學林提到,“‘內化’是和府撈面這一年的關鍵詞”。
在面臨一系列危機的同時,和府撈面堅持“修煉內功”,在2022年新建落成近10萬平米的現代食品產業園,加上此前已有的1.5萬平米的中央廚房,其供應鏈體系可支撐未來數千家門店的基本運營及全國范圍內的冷鏈配送需求。
有了強大的供應鏈支持,和府撈面未來也會加強對產品的把控,更加精進工藝和食材,給消費者帶來穩定的口感與品質。例如,和府撈面招牌的番茄草本湯就選用了新疆、山東、云南三地番茄,采用慢烤、超微研磨等不同的工藝,才最終達到釋放多重風味的口感。
同時,為了避免規模化發展導致的餐品品質降低,和府撈面實行了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化管理:形成了70個專項食品安全檢查流程、24套食品安全管理體制、200多項食品檢查檢驗標準,并通過了HACCP、ISO9001、ISO22000體系認證并獲得食品出口備案資格。
2023年1月,給員工的賀歲信中,李學林樂觀地表示:“做好全面迎接太陽照射的準備”,并稱將嘗試海外布局、啟動股權和期權改革。
扛得起資本追捧的熱度,耐得住環境遇冷的寂寞,面對內部危機加強修煉自身,和府撈面等來了2023年餐飲行業的“春暖花開”。但未來如何憑借產品和供應鏈打響翻身仗,怎樣應對產業內的矛盾與悖論,又將面對蟄伏在低谷中的其他對手怎樣猛烈的沖擊?
包括和府撈面在內的所有創業者,想在新環境的面館里吃好這碗里的“面”,依然并非易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