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對考學的渴望和內卷的恐慌已經成為腦中緊繃的弦。
近日“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登上熱搜,再次引起激烈討論。碩博占比超本科是未來趨勢嗎?本科學歷的應屆生和打工人需要為此恐慌嗎?
【資料圖】
學歷一直是求職的敲門磚,也是企業在快速匹配人才時成本最低的篩選門檻。但對于求職者來說,自證的方式卻不只有學歷。
結構倒掛只是“北京特色”
從數據上來看,即便是在未來幾年,本碩博結構倒掛也只能是北京的“地方特色”。
北京作為優質教育資源的聚集地,擁有培養高等學歷人才的硬實力,所以相較于其他城市,碩博招生比例較高。2021年,全國普通本科學校和科研機構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招生約117.65萬人,僅北京就有15.06萬人,吸納了全國超過10%的高學歷人才。
同時,北京研究生招生人數與本科生招生人數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2020年,北京碩博研究生招生數首次超過本科生,多出79人,2021年則超過本科生2337人,到了2022年,這一數據進一步擴大至6200人。
但這種情況,也只能出現在北京了。
筆者翻閱了歷年各地區的招生情況,發現其他省份和直轄市本科生的招生人數遠高于研究生招生人數,差距大的甚至有幾十萬之多。即便在研究生招生人數僅次于北京的江蘇省,2021年本科生招生人數在28.73萬左右,達到研究生招生人數的近四倍。雖然2022年最新的數據還未公布,但如此巨大的基數差在短期內很難出現逆轉。
因此,北京本碩博倒掛更多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資源過于集中于某個區域的現象。需要警惕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高學歷人才也容易因此出現區域分布失衡的問題。所以近年來多地都出臺了人才落戶優惠政策,通過放寬落戶門檻、發放住房補貼等方式吸引高學歷人才,人才的流動既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給了高學歷人才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職場真的需要那么多“百里挑一”嗎?
放眼全國,研究生在就業人群中的比例的確在不斷增加。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我國就業人群中研究生學歷人數占比從2007年的0.2%,增長至2019年的1.1%。而這“百里挑一”的隊伍還將不斷壯大,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474萬人。
大家普遍的認識是高學歷可能獲得更高的薪資,求職、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這種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很大程度上也是求職者和企業雙方無奈的選擇。
2021年,國家統計局對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面臨的最大問題。招工難,不是難在學歷匹配,而是難在能力匹配,一個崗位找不到在專業知識、技術經驗上適配度很高的人,企業缺乏有效的挑選人才的方式,便只能提高學歷這道有形的門檻。
有業內人士表示,學歷高并不代表能力高,但是高學歷大概率比低學歷能力強,所以找學歷高的人其實是為了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實際上有很多要求碩博學位的崗位從實際能力需求和知識需求來看,都沒有必要達到研究生。
求職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才是學歷“內卷”的直接推手,不僅導致學歷貶值,也造成了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等各方面資源的巨大浪費。然而在這背后,更關鍵的問題是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的錯位,這是造成求職者卷學歷、企業招工難的根源。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在一些學者、企業家看來,很多高校培養并不到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說,“我們的本科教育出現了‘空心化’,許多學生在本科階段沒有學到東西”。3月10日,《中國科學報》刊登了一篇由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的文章,認為現在工科的評價體系及運行方式向理科靠攏,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導致在產業領域,大量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筆者認為,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應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即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人才類型,注重在生產或工作實踐中具體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釋放人才紅利,也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而對于在職場和考學中掙扎的年輕人來說,盲目投身考學的“苦海”,投入產出比可能并不高。對未來有規劃,以提升能力為主、學歷鍍金為輔才能消除焦慮與恐慌。倘若以被逼無奈的心情投入無謂的競爭中,走到哪里都是墻,但憑著求實的心態和正確的努力方向,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