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快手公布了2022年全年業績。2022年全年,快手國內業務在經營層面實現盈利,經營利潤達1.92億元,集團經調整后EBITDA也實現轉正,達18.1億元。
在回顧各業務板塊成績時,財報特別提到,“我們繼續強化在短劇行業的領先地位”。2022年,快手星芒計劃總共出品了200多部短劇,截至年底,單部累計播放量破億的短劇超過100部。
除了供給,快手微短劇在用戶粘性上也表現亮眼。據介紹,2022年,快手短劇日活用戶已超過2.6億,其中,有超50%的短劇日活用戶已養成追劇習慣。
(資料圖)
如今,微短劇正處在蓬勃發展期,也已經從快手生態內成長起步,成為了整個網絡視聽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微短劇因其制作成本低、內容輕量化、傳播分眾化等特征,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形式、業務模式、傳播方式的新興網絡文藝樣態。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一場微短劇行業發展論壇正式落地。這也是大會首次圍繞“微短劇”賽道,以專題論壇的形式,進行深度研討交流。而快手,正是該論壇的主辦方。作為微短劇行業里布局時間最早、內容儲備最為扎實的平臺,快手將如何通過布局這條內容新賽道,來撬動更長遠的生態價值?
持續加碼,快手釋放微短劇創作能量
作為在快手備受重視的業務板塊,自2019年起,平臺就在不斷加強對微短劇創作者和內容的扶持,探索微短劇內容形式和商業模式。
為此,快手推出了“星芒計劃”等一系列平臺分賬計劃,探索微短劇內容形式和商業模式,并通過舉辦“金劇獎”等行業盛會,挖掘大量短劇和從業者,引導行業標準。
2020年快手推出的“星芒計劃”,也是首個針對微短劇行業創作者的分賬計劃。該計劃分為了不同的梯度,為不同層級的合作伙伴賦能。
該計劃提出的一個重點是,快手希望以平臺為基石,通過流量分賬、現金激勵、品牌招商、電商直播等渠道,給內容創作者制造一個健康、可持續的上下游產業鏈。
對較為頭部的極優質內容,“星芒計劃”還會給到投資分賬的資源,而對于想要從0開始入局快手短劇搭建賬號矩陣的機構,快手也會給予流量傾斜,并且提供一對一的內容指導,幫助創作者冷啟。
2021年,快手將所有“星芒計劃”內的頭部微短劇定名為“快手星芒短劇”,而這也是業內第一個微短劇頭部廠牌。同年,快手也在當年的金劇獎上公布了平臺鼓勵的5大題材方向,分別是:國韻古風,青春勵志,家庭共情,都市情感,時代旋律。
據快手娛樂劇情業務中心負責人于軻介紹,這5大題材是快手根據平臺用戶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和數據表現,從20多個題材里篩選而出的,本質上是希望給予平臺上的短劇創作者在題材方向上一定的引導。去年,5大賽道也各自產出了標桿爆款項目,例如,家庭共情賽道的《再婚》,時代旋律賽道的《胡同兒》,國韻古風賽道的《長公主在上》等。
去年底,為激勵更多短劇創作者產出優質內容,快手針對劇情類短視頻創作者,推出了“劇星計劃”,其中“分賬賽道”向百萬粉絲量級的創作者征集優質單元劇內容,提供最高保底20萬的激勵,“流量賽道”網羅全網優質系列單元內容,提供每月億級流量投入和現金獎勵。
在今年,快手還開啟了“快手星芒優秀人才扶持計劃”,以千萬現金、億級流量加持,挖掘更多優秀導演、編劇、制片人加入微短劇賽道。
在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于軻透露,截至目前,快手短劇已擁有13萬內容創作者,粉絲量超過100萬的創作者近3000人。其中52%來自于專業的MCN機構,影視機構和導演工作室。
此外,快手短劇創作者的商業化也開始走向正軌,在快手第四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快手CEO程一笑表示,在確保優質短劇供給的基礎上,快手也在積極嘗試廣告、電商和內容付費等多種商業化變現方式,以實現創作者和平臺共贏的可持續生態。第四季度,星芒短劇品牌招商收入同比增長超翻倍,通過電商獲得收入的短劇創作者人數同比增長近35%。
據悉,今年下半年,快手還計劃結合第四屆金劇獎再舉辦一場行業盛會,目的是為優質項目提供展示平臺,就微短劇產業發展、商業變現等進行交流和探討。
在用戶流量爆發,平臺大力扶持,創作者蜂擁而至之外,微短劇也得到了行業認可。
日前,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網絡微短劇因其制作成本低、內容輕量化、傳播分眾化等特征,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形式、業務模式、傳播方式的新興網絡文藝樣態;對思想性、創新性、藝術性、文化性達到較高水準的網絡微短劇,需加大扶持力度,在網絡劇片的內容審核、發行許可證發放、資金扶持、評獎評優、文藝閱評、算法推薦等方面予以支持。
微短劇正變革行業新價值
微短劇已經從快手平臺“出圈”,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量,也成為了聚合各方創作力量的“蓄水池”和行業人才培養的“孵化器”,甚至逐步撬動影視業的深層次變革。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互聯網視聽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10.4億,國民使用率超過97.4%。
與如此龐大規模的用戶規模相伴隨的是,用戶在互聯網上的內容消費場景日益碎片化、多樣化,同時,用戶對于內容的需求則更加直白化、快捷化。微短劇在短時間內興起和爆發,是用戶消費場景和用戶需求進行結合,滿足了大多數用戶群體對于劇集內容消費的期待。
事實上,微短劇并非短視頻時代才出現,但是它便捷的觀看體驗,創新的內容敘事邏輯,既能滿足觀眾即時的內容需求,又能兼顧內容IP延展。
除了快手之外,各大網絡視頻平臺,也開始紛紛推出微短劇的精品扶持計劃,例如,騰訊視頻“十分劇場”、芒果TV“大芒劇場”、優酷“扶搖計劃”等等。
相對于長劇集來說,微短劇有著投入少、周期短、變現快、受影視寒冬波及較小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入局微短劇賽道。去年1-9月,取得備案號的微短劇超過3000部,總集數超6萬,同比增長618%。
與長劇創作不同的是,短劇的內容主要圍繞達人賬號而生,依據達人賬號的特點去進行作品創作,聚焦達人的年齡、一貫的創作風格和粉絲畫像。從內容節奏上來看,劇集往往會快速展現人設魅力,前10秒的設計非常“燃”和“炸”,創作者將高能的橋段放在開頭,盡快建立主角之間的角色沖突感,幾乎每集都有核心的劇情爆發點。在情節敘事上,講求結構化、接地氣,幾乎每一集都有一個話題,真實展現當下用戶的關注點。
微短劇的創作周期也在縮短。為了控制成本,在劇本創作時,微短劇盡可能地減少場景數量,減少不必要的角色。并且采用固定的制作班底,以降低溝通、磨合的成本。
在題材的選擇上,各大短視頻平臺的熱門題材,每3至6個月有一個更替。團隊每個月會關注平臺熱議的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調整創作方向。
微短劇在內容創作有了新的變革,也使得整個行業的參與者有了新的變化。視聽平臺、IP內容版權商、影視制作商、MCN機構、廣告商、衍生產品開發商等已經紛紛入局微短劇。
微短劇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影視行業從業者門檻。很多從事微短劇的創作的人,也是因為對內容的熱愛而一步步成長起來。
比如說,十二升肖傳媒內容總負責人、導演、制片人陸添,2008年從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之后,一直在電影劇組工作,參與過《建國大業》《太平輪》《智取威虎山》等多部電影。互聯網在影視行業規模擴張的環境影響下,他轉戰了網絡劇市場。在影視寒冬撲面而來之際,他抓住了微短劇的風口。
在快手發布星芒計劃之后,十二升肖團隊嘗試了多種題材,目前共制作了40多部星芒短劇,成為了快手上頭部的短劇內容創作者之一。其中,他導演的講述了北京人奮斗的故事的短劇《胡同兒》,最終曝光量達到3億以上。
與長視頻平臺更側重做劇情類微短劇,變現更依靠分賬、平臺定制的模式相比,短視頻平臺會以賬號形式做微短劇,劇集的內容最終服務于單個賬號,當達人賬號積累粉絲到了一定的量級之后,還可以依靠直播帶貨和商業合作,形成一套形式更加多元、更為完整的商業變現邏輯。
陸添對鈦媒體APP表示,短劇的盈利邏輯是,用快速的節奏做出熱門的內容,然后快速地投放到市場里變現。前提是,首先要找到一個有活躍度的達人賬號,把創作內容投放進去,如果內容受到粉絲歡迎,那么就會很容易變現。
古麥嘉禾內容合伙人、微短劇業務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 他們發現微短劇這類內容對于品牌來說其實會更有吸引力,借助快手短劇近兩年的勢能,他們得以接到更多的品牌定制商單。在劇集以外,他們公司旗下的達人也因為微短劇獲得了更高的影響力。在漲粉和劇集以外,視頻接單率也變得更高,可以說微短劇正在讓內容變現,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一直踩著微短劇風口持續發力的原因。
MCN機構古麥嘉禾旗下的頭部達人,從單個劇情短視頻的商機,到整部劇的商業化廣告合作,正在逐漸越來越多,支付寶、Swisse、淘特 App、東風本田等,已經不止一次的在復購這些達人的短劇內容。
在入局微短劇的過程中,他們也非常直觀地看到,除了連續微短劇的內容品質在持續提升外,品牌在微短劇營銷上面的力度也有在持續加大,通過優質內容持續的創作能力,基于不同品牌對應用戶的消費特點及品牌拓展目標,為品牌定制專屬內容。
廣告主的多次復投行為,意味著品牌方已經意識到,品牌可以借助追劇時沉浸式的場景化推薦,拉近用戶與品牌關系,深入貫徹品牌心智。結合微短劇較強的內容連續性,可以給品牌產品更大的創意和宣推空間。行業人士分析觀點認為,隨著微短劇的商業價值被市場進一步關注到,這一內容形態,有承擔品牌破圈營銷主力的趨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