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生物安全在全球廣受重視,重大傳染病防控則一直是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生物安全數據管理的要求,生物大數據大都分散在各個部門,難以實現互聯互通。為了建立面向生物大數據應用的互聯互通合作協調機制,提高符合國家數據安全保護要求下的數據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提供支撐,在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綠盟科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生物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與跨領域互聯互通實踐研討會”上,國內首個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隱私計算平臺一經發布,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生物大數據是指由生物實驗產生的大量數據,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各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通常需要高度整合和分析,以獲取生物體內的關鍵信息和理解生命系統的復雜性。生物大數據的采集、存儲、共享和使用涉及生物科技、信息安全、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更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技術和制度設計來保障生物數據的安全和流通。
綠盟科技CTO葉曉虎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科研領域的研究對象往往是生命體,會涉及很多敏感信息和隱私問題,需要采取嚴格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措施;生物大數據來源廣泛,需要統一的數據格式和標準,以便不同實驗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比較,數據的共享更需要考慮到數據隱私和保護問題。“生物科研領域在數字化進程中,需要格外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數據管理規范化,同時加強對生物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管理,才能促進生物科研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隱私計算平臺主要面向重要高致病性病原菌及流感等病毒數據,針對其在安全保護條件下進行分析和共享的需求,使用基于國產可信硬件的隱私計算方案,保障經加密后的基因序列在加密態的內存中進行序列分析。當分析完成后,相關密態數據會被立刻徹底銷毀。
葉曉虎表示,通過前沿密碼學、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數據安全技術,平臺能保障包括計算分析服務提供方在內的各方,對數據可用不可見。“平臺中進行互聯互通的相關數據受到符合國家密碼標準的數字簽名技術保護,使用區塊鏈技術完成全流程監控,通過哈希、簽名等密碼學技術對關鍵流程進行了各方不可否認的存證,并提供科學數據鏈頒發的全網唯一的區塊鏈證書以確保數據權益。”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均認為,科學數據的重要價值在于數據的流通和再利用,利用先進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等先進的數據安全保護技術,在保障數據安全、合規合法的前提下,充分實現科學數據要素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隱私計算平臺利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的技術保障了數據的安全可信流轉,助力了科學數據更好地支撐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控,是國家生物安全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
從技術角度來看,生物安全大數據互聯互通的合作機制的核心在于可用不可見、隱私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
葉曉虎認為,傳統“復制式”的數據流通方式會讓生物數據產生泄漏,因此無法滿足合規需求。此外,生物數據存放在多地、多機構,機構共享數據會產生合規風險,因此產生了“數據孤島”。“以聯邦學習、安全多方計算、可信執行環境為代表的隱私計算,通過在保證數據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可以保障數據以‘可用不可見’的方式進行安全互聯互通。在生物安全領域引入隱私計算等技術,有助于在多個方面助力生物安全的落地。”
目前,我國醫療數據呈現出數量大、缺乏統一標準、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分散等特點。葉曉虎建議,隱私計算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可以為醫療數據提供一套完整的分布式存儲和安全共享的解決方案,將“數據孤島”改造為“數據金礦”,使得醫療數據產生更大社會效益、服務國計民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