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發展總經理王穎
作者|張翌楠
編輯|陶天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15年11月,財政部發布《政府投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該辦法第一次將政府投資基金定義為引導社會各類資本投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的資金。
同年,北京市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了產業生態投資運營平臺—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發展)。自成立至今,其運營管理母基金實繳到位規模超33億,合作子基金42支,重點合作基金包括水木創投、明勢資本、梅花創投、華蓋資本等頭部投資機構。合作基金規模超270億元,直接或間接投資全國區域項目達1000余個,投資昌平企業100余家,落地昌平區企業金額約27億元。投資項目涉及醫藥健康、能源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同時打造“基金+基地”服務模式,助力區域高精尖產業升級。
隨后,昌發展在2020年設立昌發展知衡直投基金,并將30%左右的資金規劃在直投業務,重點支持前沿細分行業,圍繞上述行業,昌發展通過知衡直投基金、母基金等主體,先后布局了30多個優質直投項目,其中不乏愛博醫療、諾誠健華、百濟神州等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明星企業,不僅在財務上取得了可觀回報,也讓團隊始終保持一線作戰的專業度。
昌發展作為較早一批成立的政府引導基金,長期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并根據昌平區發展實際,推出了基金、基地以及產業基礎設施的“三基”概念,打造一站式產業生態平臺,在母基金運營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對市場上新成立的政府引導基金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本期《資本重生之門》,鈦媒體創投家邀請昌發展總經理王穎,分享了昌發展今年的戰略規劃、業務變化,以及對子基金要求和遴選GP的標準。
母基金群體系升級第一步
今年,昌發展“子基金+直投”的業務模式,以及著重早中期項目投資的形式,都在悄然發生變化。結合自身優勢和昌平特色以及宏觀投資環境,昌發展在去年年底啟動了母基金群升級優化的體系,作為未來三到五年的工作指引。
據王穎介紹,昌發展今年有三個主要的升級變化。首先是投資階段從早中期開始向中后期延展;其次跳出綜合性母基金的框架,成立垂直專業領域的母基金;最后是不局限于一手基金,逐步推進S基金業務。
“歸納起來的話,就是母基金群這個體系更完善了,我們考慮的更均衡、豐富了。”
談及投資階段向后延展的設計思路,王穎表示:“我們更多考慮到產業升級的可持續性,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現在資本市場一二級估值倒掛現象明顯,資金自然會呈現投早投小的趨勢,政府引導基金應該接力企業后續融資,在這方面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我們也在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去實施。”
王穎向鈦媒體創投家提到,昌平區醫療健康產業基礎非常雄厚,目前有900余家醫療健康、生命科學企業聚集在昌平,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企業的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在這里非常活躍、豐富。另一方面,北京現在鼓勵、支持高端制造業的回流,第二產業目前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占比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十四五期間綠色制造工程更是成為了制造業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
因此,昌發展確立了縱向拉深,橫向收窄的投資方針:淡化綜合性母基金標簽,在三城一區、兩區建設的整體規劃下,依托昌平區生命谷、能源谷等資源,設立了高度聚焦醫藥健康、能源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組合配置,做更精準的賽道梳理和投資標的篩選。在這些細分賽道上面,昌發展既關注處于早期階段的潛力項,在起跑階段進行陪跑,也注重捕獲Pre-IPO階段的行業排頭兵。
“昌發展目前科技金融板塊主要分了兩大組,一組側重醫藥健康,一組側重能源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在投子基金時,會更專注布局細分賽道,不同子基金有不同的側重點,打造差異化特色基金。”
王穎還提到,在合作伙伴方面,未來會進一步吸引、整合更多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一起做大母基金群,撬動他們背后的資金資源,能夠讓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有更好的契合。
例如去年十二月,北汽集團產業投資平臺就聯合昌發展、北京經信局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太平洋產險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安鵬碳中和基金,目標總規模30億元,重點布局于以新能源汽車、氫能、儲能及燃料電池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另外,昌發展也正聯合鈞山資本等社會資本合力打造醫藥健康產業母基金,以期共同培育、孵化更多優秀項目。
除了用“子基金+直投”的模式對地區產業進行賦能之外,昌發展一直在積極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未來將與光大永明保險、光大控股公司等合力打造二手份額S基金。
“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帶來的不止是資金,更多是他們背后的能量,能夠更好地去契合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實現共贏局面。”王穎表示。
昌發展三大優勢:賦能基金、生態平臺、投后服務
提及昌發展的優勢,王穎總結了三點。
一是深度賦能優秀基金,發掘GP與昌平當地產業的匹配度,把政策資源、產業資源賦能給基金,產生化學反應,強強聯合。例如在昌發展與華蓋醫療基金、道遠基金共同挖掘了健達九州、百邑無憂、丹序生物等優質昌平項目。
政策賦能方面,昌平區出臺《中國(北京)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昌平組團支持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暫行辦法 》,其中第八條為:鼓勵醫藥健康領域投資機構發揮作用。支持投資機構引進更多企業在昌平集聚發展,投資機構通過開展投資推動即將上市或具備上市條件的創業企業到昌平注冊納稅或將注冊納稅地遷入昌平,且該創業企業引進后 3 年內成功上市的,每成功上市1家企業,給予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投資機構(僅限首報機構) 100 萬元獎勵,不設上限。
二是生態平臺,昌發展團隊沉淀了六、七年的管理經驗,現已形成了較好的組織架構。區別于其他政府引導基金的運作模式,昌發展不單純只做基金,也一直在強調做一站式產業生態平臺,助力企業全周期的成長,設置了園區運營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平臺,能夠給基金在項目源輸入和投后服務提供更好的基礎和協同效應,昌發展擁有更綜合性的優勢。
三是投后賦能,昌發展建立了非常全面的投后服務體系。對于投資生態中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昌發展會開展FA業務,幫助企業精準對接、匹配更加合適的融資機構;在空間資源方面,昌發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文創體育、生命科學等行業,打造了匯集智慧辦公、體驗商業、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項目和深入產業鏈核心的醫藥健康共享平臺,將產業空間運營與基金投資服務完美融通,構建完整的企業服務生態,有效增加資本平臺的擴大效應。
人才投后扶持方面,人才資源向來是投后服務的重點之一。北京科研資源和高知人才豐富,昌平區更是擁有沙河高教園區,其中包含北航、北郵等等知名高校,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兩個大學園區之一,也是北京保證高等教育在新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另外,清華、北大在昌平亦有許多布局,全國共有14個重點實驗室落在昌平,為當地企業人才輸送提供便利。在產業賦能、生態平臺的扶持下疊加豐富的科研院所資源,昌平區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此外,昌發展還能夠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定制化的品牌傳播服務,基于平臺資源優勢,擴大傳播勢能。
多年來,昌發展圍繞“三基”概念以“三位一體”的模式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深耕所形成的資源優勢等,為昌平區提供了充足的投資和經濟發展空間。
放寬返投,積極擁抱市場
盡管政府引導基金是當下一級市場最大的供給方,但各地對于優秀GP的爭奪戰,已然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地政府引導基金呈現不斷提高子基金出資比例上限、放寬返投和注冊限制的趨勢。
昌發展也正在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擁抱市場,例如不過度糾結于招商條款中“注冊地”的硬性指標,選擇以更寬松的招商路徑來吸引優質GP或基金落地。
“我們會更廣泛、更多元化地認定投資標準,投資返投的目的本質上是推動區域經濟和產業聚集,昌發展還是希望通過社會資源、專業機構把優質企業帶到昌平來,拓展更多業務合作的可能性。”
王穎還表示,“優質產業發展土壤可遇不可求,現在產業聚集頭部化相當明顯,越來越凸顯幾個主要的產業集群。好的機構、好的企業、好的園區愈發集中,所以更重要的是看基金投資策略和區域發展的匹配度。”
目前來說,昌發展上一期基金返投完成度良好。對此王穎認為,這得益于昌發展長期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與策略。
“例如一些特定領域項目,成果轉化需要一定時間,我們也會綜合考慮,針對性做一些投資結構調整。”
在招引落地訴求愈發加深的情況下,昌發展也針對被投和園區企業開展FA等新業務。
“我們想鏈接更多社會資本,幫助企業做不同輪次的融資。包括與銀行進行‘投貸聯動’,讓銀行幫助企業做各種科創金融產品,昌平還發布了相應的科創金融政策。”
此外,與普通政府引導基金通過大規模快速出資,廣泛參投GP來實現為當地招引優質項目的打法略有不同,昌發展更強調立足昌平輻射全國。
在完成好返投的基礎之上,昌發展也廣泛地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區尋找好企業,希望他們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在昌平有更多布局。這些企業往往也跟昌平的部分龍頭企業有合作,這是一件雙向賦能的事情。
王穎還表示,“被投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它想面向全國、全球布局,我們還是應該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幫助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觸角和鏈接釋放到更廣闊的區域去。”
遴選GP原則:善于傾聽,合力共贏
回到GP最關心的話題上,GP遴選的標準,昌發展堅持專業立身,同時要既懂產業又要懂政府。
目前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機構數很多,但是募資越來越難,好的項目和機構頭部效應明顯,機構只有足夠專業才能有機會募到資,另外就是要善于傾聽政府,跟政府形成合力共贏,發掘各自的優勢和價值。王穎指出,機構要想清楚為什么拿政府的錢,不能單純為了拿錢而拿錢。
在王穎看來以往合作過的GP中,有兩類貢獻較大的GP。
一類是幫助被投企業做早期成果轉化,初創企業的團隊配置不完善,就需要投資機構幫助企業在商業化過程中盡量少走彎路、屏蔽風險。
另一類是在招商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機構,昌發展的合作GP中有幾家不管在醫藥還是先進制造等領域,都幫助引進了或者通過投資帶動了一些企業到昌平落地發展,部分企業來在初期被引進,后面逐漸發展成了獨角獸。
與GP合作交流方面,昌發展有定期的投后管理機制,GP上報的財務數據、項目進度都會例行同步給政府,合作期間也會加強溝通,對接各種資源社群互動。除了基礎的基金統計要求,昌發展還十分關注GP對行業趨勢的研判,是否有好的投資標的或者合作機會,有好的企業也可以幫助做一些投后增值服務,來吸引大家到昌平發展。
王穎始終強調,做投資要以終為始。
“回歸本源,投資就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雖然我們大部分LP是政府,重點關注產業培育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但是昌發展也廣泛合作央企國企、上市公司、龍頭企業或者家族財富基金,也要兼顧他們的訴求,創造好的財務回報,或者實現產業投資上的戰略協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