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寒冬還在繼續,裁員依然是海外biotech主旋律。
根據Fierce Biotech一項分析,2023年一季度,海外共有56家生物制藥公司官宣裁員消息,與2022年同期相比,報告裁員的公司增長了30%。
裁員潮,似乎還在延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5日,英國明星AI制藥公司BenevolentAI宣布,因為戰略調整計劃裁員近180人。這意味著,公司員工數量將減少近50%。
寒冬如此漫長難熬,那么,國內biotech生存現狀又是如何呢?
從絕大多數渠道的公開信息來看,國內biotech鮮有裁員消息。這是否意味著,國內生物科技企業的日子依然從容?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根據2022年財報員工數據統計,過去一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18A企業員工數量有所減少,嘉和生物、永泰生物員工減少的比例甚至超過50%。
接下來,基于財報數據,氨基君為你還原18A裁員真相。
1/3企業員工減少,最高裁員近60%
從財報公布的員工數量來看,過去一年,國內biotech也在通過裁員等措施來抵御寒冬。
具體來看,嘉和生物、百奧賽圖、信達生物是裁員人數較多的生物科技企業,分別為376人、366人、274人;從減員比例來看,嘉和生物、永泰生物及和鉑醫藥,裁員比例分別達58.75%、52.26%、45.45%。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國內生物科技行業也為寒冬所困。當然,不同企業裁員的目的,不盡相同。
以嘉和生物為例。得益于在資本周期頂部完成融資,公司現金儲備依然豐富:截至2022年末,嘉和生物賬上現金余額接近16億元。
只是,公司follow策略失利后開始尋找新方向,戰略大收縮難以避免。
如下圖所示,2021年末嘉和生物共有640名員工,研發、臨床開發、商業運營業務人員均超過100人。單純基于人員規模,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家biotech的配置。
如此大規模的員工數量,將會加劇公司現金流消耗速度。2021年,嘉和生物經營性現金流出額達6.24億元。在這一背景下,嘉和生物在2022年開啟“大裁員”。
如下圖所示,2022年末,嘉和生物員工數量驟減至264人,研發、臨床開發等業務全線大收縮。
當然,除了戰略轉型,現金流緊張是員工數量大縮水的另一核心因素。這一點,最典型的就是百奧賽圖。
截至2022年末,百奧賽圖賬上現金資產為6.27億元,短期債項和其它短期負債超過4億元,加上過去一年經營性現金流流出額達到3億元,公司的處境可想而知。
在這一背景下,百奧賽圖2022年下半年員工數量大幅減少:2022年中,公司員工數量為1714人;2022年末已減少至1348人。
至于是員工主動離職,還是被動畢業,真相已經不重要了。
總員工數量增長,超60%企業還在擴張
盡管不少企業在裁員,但整體來看,18A企業處境并沒有那么悲觀。
2021年末,18A企業員工總數為4.4萬人;到了2022年末,這一數字變成了4.88萬人。也就是說,擴張還是主旋律。
的確如此,去年共有近30家18A企業在“擴招”,占比超過60%。
從絕對值來看,員工增加數量居前的企業為榮昌生物、復宏漢霖、百濟神州,增員數量分別為1211人、1172人、1000人。
而從增員比例來看,康諾亞、先瑞達醫療和歐康維視生物位居前列,員工增幅分別達到88.62%、67.68%、63.11%。
寒冬之下,這些企業為何大幅擴張?
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企業進入收獲期,研發管線上市。為了推進這些醫藥/器械的商業化工作,必須搭建屬于自己的商業化團隊。
其中,榮昌生物是典型。隨著自免藥物泰它西普和腫瘤藥物HER-2 ADC進入商業化階段,榮昌生物生產人員、銷售人員規模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公司為了推進其它管線,也進一步增加了研發人員。
由于榮昌生物并未公布2021年末員工構成,我們可以通過其2021年中至2022年末員工變化構成來一探究竟。
如下圖所示,截至2021年年中,公司共有1735名員工,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研發人員,接近900人。
而到了2022年末,公司銷售人員已經達到1167人,成為公司的第一大業務部門,生產人員也達到608人。
榮昌生物之外,復宏漢霖、康方生物等公司,也均是因為銷售人員的大規模增長,帶動總員工數量增長。
新陳代謝加速,生物科技韌性顯現
就當前而言,18A企業的未來,兩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部分biotech被淘汰出局;第二,部分biotech逐步蛻變,躍遷為biopharma。
當然,不管是哪一種狀況,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
如果把整個生物科技板塊,看作一個完成的生態系統,“新陳代謝”無疑是保證這個系統健康運轉的關鍵。而上述兩種結局,恰恰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組成。
過去幾年,在政策鼓勵、資本助推下,整個生物科技行業呈現空前繁榮行業。對此,市場悲觀者認為,只是泡沫涌動。
實際上,泡沫是市場發展的一部分,這是一個行業繁榮的標志。即便在泡沫階段,整個行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市場總會不斷進化。
在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會緊隨而至,大量不具備競爭力的biotech被出清,最終形成正常行業新陳代謝的生態。
資本寒冬,正加速國內創新生態的進化。而這,也是生物科技行業充滿韌性的證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