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場線下活動中,牧原股份聯合溫氏股份、雙胞胎集團、正大集團發起了《互不挖人公約》,倡議“不挖人,不拆臺,如有違約,加倍反制”,除四家發起企業外,現場還有多家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在《互不挖人公約》上簽名。該消息一經傳出便引發討論。
圖:四大集團簽署公約
此后,牧原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牧原一直以來堅持不挖人的原則,本次公約簽署是商業文明倡導,沒有具體細則和措施,沒有限制人才自由流動。有知情人士稱,牧原發起該倡議也是為了防止人才流失,此前牧原被其他公司從團隊挖走不少專業技術人才。
(資料圖片)
養豬需要哪些技能,哪些崗位的人才缺口最大?豬企為何要提出“互不挖人”公約?這對行業的人員流動又有何影響呢?
養豬變成技術活,研發、管理人才缺口多
養豬業一直是個重生產和管理的行業。以本次簽署“互不挖人公約”中的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為例,在人員構成上,生產人員的占比最大、均超過80%,其次是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包括管理人員),不過生產崗位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可替代性也更強。當下,大多數上市豬企選擇與農戶合作養殖的模式,養殖戶提供場地等固定資產和養殖人員,豬企主要輸出技術以及仔豬、疫苗、飼料等產品,因此,對豬企來說,技術人員與管理人才更加稀缺和重要。
圖:牧原股份人員結構
圖:溫氏股份人員結構
在養殖產業鏈的前端,育肥育種、飼料研制以及疫情防控都是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環節。種豬資源是養豬行業的“芯片”環節,在源頭上保證豬的繁殖力和豬肉的品質,養殖技術、飼料產品以及防疫技術則為豬成長路上的營養健康保駕護航。這些過程中對人才的技能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防疫人才是豬企的常備軍。生豬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疾病傳播,不僅會給公司帶來重大經營風險,嚴重的豬瘟流行還會降低全國生豬產量,并影響消費者心理,使大家“談豬色變”,造成需求萎縮,最終令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產生震蕩。2018年非洲豬瘟傳入,就對產業造成巨大沖擊,國內豬企爭先招聘防疫人員,此后國家宣布部署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常態化防控和重點人畜共患病源頭防控,維護畜牧業生產安全,各養殖企業的防疫意識也大大提高。
管理人才對豬企來說也是至關重要。隨著豬企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以及生產分工的精細化,后備母豬、配懷/分娩、自育肥、肉食生產等細分領域都存在管理人才的缺口,而這些都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才能勝任。
另一類核心人才則是豬企的研發人員。豬企的研發隊伍有相當規模,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的研發人員占比在4%上下,達數千人。2021年和2022年牧原股份研發投入分別為8.08億元和11.4億元,同期溫氏股份的研發投入也分別達到6.03億元和5.32億元之多。
企業的研發主要圍繞育種、營養、防疫和環保等環節,包括仔豬品種、養殖設備、飼料配方等等。如溫氏股份最新財報披露,公司在肉豬育種上投入多年,培育出了5個品種、12個品系核心群純種豬以及3個商品肉豬配套系,其中的兩個四元雜交高效瘦肉型豬配套系已在各區域公司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同時在當下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許多上市企業也吸納人才進行智能設備和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發。例如溫氏股份建立了大數據管理中心和大數據輔助經營決策系統來管控分布于全國各地的經營單元,并在質檢和銷售等環節引入了智能快速檢測設備、智能營銷和智能風控系統。
牧原股份也在2022年財報中透露,公司已經申請了豬舍設計、豬舍智能送料系統、豬舍智能液態飼喂裝置等多項專利技術,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牧原股份在業內的養豬成本處于較低水平,商品豬完全成本在14.9元/kg,其他企業則在15元—17元/kg不等,仔豬斷奶成本最低可達320元/頭,而其他養殖企業則在350—380元/頭區間。
可見,對規模化豬企來說,人才優勢能夠轉化為成本優勢。不過在實際應用領域需要的往往是復合型人才,管理崗需要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才,技術人員也需要更多兼備養殖、基因、計算機等各領域知識和經驗的跨學科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任何時候都是稀缺的。
百萬年薪、千場培訓,豬企人才養成有多難?
以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高校畢業生往往需要在公司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學習才能成為真正的養豬人才,這對企業來說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培養。
以溫氏股份為例,2022年財報透露,年內公司各業務部門累計舉辦了6000余期培訓活動,包括針對干部員工、后備人才、技術人員、普通員工等各類人員的培訓班和線上培訓課程等,培訓近40萬人次。新希望也依托內部的商學院每年進行上千場培訓,并針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新英365計劃、精英計劃、雄英計劃等多項培訓計劃。
如果把企業當做產業大學,那么每年的企業校招就是一場激烈的“生源”爭奪戰。
今年,各大豬企招聘時除了傳統的養殖、育種、防疫相關崗位,也不乏物聯網、人工智能、現代化裝備方向的人才招聘需求,不少企業甚至開出了百萬年薪重金求才。
牧原股份發布了三大招聘計劃,分別是卓越領頭人、鉆尖和后備干部,其中卓越領頭人計劃年薪最高,達到40萬—100萬,最低的后備干部年薪也有15萬—40萬。三類招聘計劃還另有股權激勵。溫氏股份也開出了首年收入本科8萬-12萬以上、碩士9萬-15萬以上的薪資,另有“青年英才”管培生項目,項目中領英人才計劃月薪達4萬元左右。
人才招聘與培養均耗費巨大,“挖人”則更是變相提高了行業的平均用人成本。2018年受豬瘟影響,國內生豬產能下降,豬價升高,許多企業趁機擴大產能和人員規模。根據歷年財報統計,2020年較2018年,牧原股份員工增長了三倍還多,正邦科技增長超過兩倍,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員工數量也出現了翻倍增長。市場上的養殖業人才供不應求,尤其是有經驗的員工,有業內人士表示,許多企業不惜以高于市場價30%—50%的薪酬“挖墻腳”。
而對于被挖人的企業來說,不僅多年培養的“養成系”人才嚴重流失,還需要提高薪資標準招聘新的員工,被迫加入搶人大戰,這無疑抬高了整個行業的薪資水平。這是當下豬價低迷、負債高企的豬企不愿再看到的。因此多家豬企愿意達成“不挖人”的約定,也并不稀奇,畢竟豬價的下跌和豬企的降本之路還未看到盡頭。
目前,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在業內的成本已經屬于較低水平,牧原股份最新披露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4.9元/kg,溫氏股份的部分養殖場也能控制到15元以內,但豬價仍持續走低,據中國養豬網監測數據顯示,生豬(外三元)價格已經低至13.78元/公斤。
盡管,7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將啟動中央豬肉儲備收儲工作,但專家分析生豬產能仍是決定因素,下半年去產能仍會緩慢進行,豬價也將延續低位震蕩態勢。對廣大豬企來說,降本仍是當下的主題。(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 | 李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