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至深市主板的江蘇大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藝科技”)更新招股書,繼續推進上市進程。
鈦媒體APP注意到,大藝科技2022年的多項財務指標不好看。業績方面,2022年的營收降幅為34.97%,扣非后凈利潤也降兩成之多,當期應收賬款的攀升也導致現金流端“失血”嚴重。除了銷售端的業績下滑外,生產端的人員流失嚴重,2022年較2021年減少了133人。
(相關資料圖)
2019年,大藝科技出于產品線和戰略布局考慮,大力推廣交流電動工具和其他新產品。雖說電動交流工具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但新產品目前還在虧本賣。
2022年營收、利潤雙降,員工人數連續兩年減少
據大藝科技介紹,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專業級鋰電電動工具制造商,主要從事電動工具的研發、 生產和銷售。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以鋰電電動工具為核心,配套交流電動工具、光電測量工具、氣動工具等產品體系。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之日,大藝科技電動工具產品類型覆蓋6大系列,在建筑工程、裝修裝飾、路橋建設、金屬加工、 木材加工、園藝修剪、家庭自用等行業及場景廣泛應用。
數據顯示,2019-2021年,大藝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約11.83億元、15.68億元及17.73億元,2019-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22.41%;歸母凈利潤從2019年的5846.8萬元增至2021年9134.04萬元。2019-2021年大藝科技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5255.41萬元、7006萬元及7940.44萬元,復合增長率為22.92%。
不過,營收、利潤連漲模式在2022年止步。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大藝科技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4.97%,為11.53億元;歸母凈利潤降至6194.28萬元;扣非后凈利潤下降至6129.33 萬元,下滑比例為22.81%。
大藝科技表示,2022年度,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公司上下游產業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生產方面,公司廠區曾因外部因素導致停產(共計14天);銷售方面,受下游建筑工程、路橋建設、金屬加工等行業生產作業波動的影響,導致訂單減少、回款節奏打亂等。采購方面,由于運輸成本的增加和原材料供應的不及時,公司為保障生產經營,針對性的增加了采購備貨,導致存貨周轉率的降低。
收入減少的同時,應收賬款同步攀升。2020-2022年,大藝科技的應收賬款凈額分別為9243.09萬元、12356.94萬元和17408.55萬元,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4.34%、10.96%和18.35%。應收賬款的增加導致其“失血”嚴重。數據顯示,大藝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2020年的14313.7萬元降至2022年的-12426.05萬元。不過,報告期后,下游需求已逐漸恢復,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已有所好轉,2023年1-3月,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已提升至2303.62萬元(審閱數)。
大藝科技表示,未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運營資金需求將進一步增長,在持續融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公司將面臨一定的現金流壓力,從而資金狀況和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鈦媒體APP注意到,近兩年大藝科技人員流失比較多。2020年,大藝科技的員工人數有1346名,2021年剩下1133人,2022年持續減少至1044人。從員工專業結構來看,七成以上為生產人員,2022年生產人員由2021年的866人減少到733人,而研發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均不同程度有所增加。為何生產人員持續減少?大藝科技并未在招股書中提及。
行業競爭加劇,新產品犧牲利潤換規模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APP,從全球電動工具市場來看,歐美地區電動工具發展應用較早,市場發展較為成熟,行業內企業集中度較高,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競爭格局。
根據期刊《新材料產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電動工具市場規模為318億美元,其中史丹利百得、TTI、牧田三大電動工具品牌的收入接近250億美元,占據絕對市場份額。
國內市場競爭同樣激烈,大藝科技與開創電氣(301448.SZ)、銳奇股份(300126.SZ)、騰亞精工(301125.SZ)、康平科技(300907.SZ)形成競爭,小米、公牛等消費品公司已逐步加大國內電動工具行業的布局。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均采用貼牌生產(OEM)和委托設計(ODM)模式為主,自有品牌(OBM)模式為輔的經營策略。
大藝科技因進入行業時間較晚,為占據市場份額而選擇了建立、生產和制造自有品牌產品。一般而言,自主品牌產品毛利率應超過代工產品。不過,為了發展自有品牌業務,大藝科技在新產品上主動“讓利”。
招股書顯示,大藝科技的收入主要由鋰電電動工具、交流電動工具和配件及其他三部分組成,其中鋰電電動工具收入占比超七成,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9年開始,大藝科技出于產品線和戰略布局考慮,大力推廣交流電動工具和其他新產品,電動交流工具收入占比有所提升,從2019年的10.17%增加到2021年的21.79%,但2022年又下降到17.37%。
數據顯示,2020-2022年電動交流工具的毛利率分別為-24.42%、-12.52%、-3.53%,雖然負毛利收窄,但尚未能止虧。
相比之下,鋰電電動工具產品的毛利率較高,2020-2022年分別為19.18%、19.11%、21.44%。但由于交流電動工具拖累,大藝科技2020-2022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9.48%、11.24%、16.07%,低于同期24.94%、17.04%、17.82%的行業均值水平。
此番上市,大藝科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融資擴產。招股書顯示,大藝科技此次計劃募集資金約6.13億元,其中約5.46億元擬投向“年產1000萬臺智能工具制造項目”。2022年大藝科技擁有鋰電電動工具、交流電動工具產能分別為502.28萬件、543.55萬件,擴張的產能接近現有產能。而2022年這兩款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7.87%、31.07%。此種背景下,新增產能是否吃得消?針對前述疑問,鈦媒體APP向大藝科技發去調研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與關聯方大額資金拆借,財務內控不規范
大藝科技還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實際控制人為黃建平、黃建輝、黃錦康和倪玉紅,四人合計控制公司80.07%的表決權。
其中,黃錦康為黃建平和黃建輝之父,黃建平和黃建輝為胞兄弟,倪玉紅為黃建平之妻。黃建平擔任公司董事長、總裁,黃建輝擔任公司副董事長、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倪玉紅擔任董事、副總裁職務,黃錦康則在大藝科技控股股東大藝公司中擔任總經理。
一位行業人士認為,股權集中于某一自然人或者家族,容易產生諸多弊端,包括內控問題、資金占用等問題,公司治理結構弱點將更加突出。
鈦媒體APP梳理發現,大藝科技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關聯方資金拆借不規范的情形。例如,2019年,大藝科技向黃建平、倪玉紅拆借資金約4.6億元(期初余額為3750.27萬元)。2019年大藝科技歸還了4.97億元,余下的68.16萬元于2020年歸還。
關于資金拆借的用途,大藝科技稱,自大藝公司及黃建平、倪玉紅拆入或大藝公司及黃建平、倪玉紅向其歸還的資金,用于采購原材料、支付職工薪酬等日常生產經營;向大藝公司及黃建平、倪玉紅的資金拆出或其歸還的資金,主要用于取得存款收益。
大藝科技還表示,其與控股股東、實控人之間的資金往來,是由于治理不完善所致,經積極整改后,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其與關聯方之間已不存在資金拆借情形。
大藝科技實控人黃建平和倪玉紅還曾占用大藝科技資金。招股書顯示,2019年,黃建平、倪玉紅占用資金約1.37億元。大藝科技解釋稱,報告期初,內控尚不完善,存在將閑置資金歸集實控人個人卡的情形。(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劉鳳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