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凈利預增超29倍,中國餐飲龍頭海底撈業績持續回血。
近日,海底撈發布了盈利預告,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底撈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收入預計不少于188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幅超過23.7%;持續經營業務凈利潤預計超22億元人民幣,已超過去年全年。
(資料圖片)
公告中稱,利潤增加主要由于翻臺率提升,內部管理及營運改善,餐廳經營效率提升。
今年2月,海底撈就發布了正面盈利預告。4月,據海底撈2022年的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撈來自持續經營業務及已終止經營業務的年度收入約為人民幣347.41億元,凈利潤約13.73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海底撈2022年曾經因為關閉三百多家門店而引發關注和行業熱烈討論,如今海底撈業績復蘇,證明自己還是那個能打的海底撈。其扭虧為盈的經歷,值得研究。
曾關店求生
2018年9月,海底撈在香港上市,當時IPO的大部分資金用于擴張,增加門店數量。在一眾火鍋企業中,海底撈是打破中餐標準化難題、翻臺率穩定在4的資本市場寵兒。2018年底和2019年底,海底撈的全球門店數量分別是466家和768家,到2020年底增長到1298家,2021年底這一數字為1443家。
導致海底撈此前虧損的重要節點,是在2020年疫情初始期間。當時整個餐飲行業進入低谷,海底撈創始人張勇選擇抄底拓店、逆勢擴張,2020年海底撈的營收為286億元,凈盈利為3.1億元。
2021年海底撈的營收為411億元,虧損41億元(其中主要是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人民幣33—39億元),相當于一年虧掉了上市以來的絕大部分利潤,2018年至2020年,海底撈凈利潤總額約為43億元。
可以說,這次虧損讓海底撈遭遇了成立以來的重大挫折。為了及時止損,2021年底海底撈宣布“啄木鳥計劃”,關閉業績不佳門店,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
2021年6月,張勇在面對投資者時 ,第一次公開對外承認決策失誤,“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2021)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去年3月,海底撈創始人張勇退居幕后,楊利娟臨危受命,成為新掌舵人。楊利娟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盈利能力,因此“啄木鳥計劃”由楊利娟全權負責,計劃落地兩個月內,海底撈陸續關閉300家門店,這一消息當時一度登上熱搜。而“啄木鳥計劃”被行業稱是“壯士斷腕”。
2022年,海底撈繼續放緩拓店速度,在下半年“啄木鳥計劃”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海底撈又推出并啟動“硬骨頭計劃”,篩選并重啟過往關停的若干餐廳。2022年全年,海底撈新開24家海底撈餐廳,48家關停餐廳恢復營業,并關閉了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撈在中國大陸地區經營1349家海底撈餐廳,在港澳臺地區經營22家海底撈餐廳。
降本增效是海底撈超預期盈利的直接原因。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2022年7月,海底撈門店數量達到“啄木鳥計劃”啟動以來的歷史最低值,為1354家,相比2021年9月歷史最高的1563家,減少209家。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海底撈所在的火鍋行業積累的用戶心智優勢不再明顯。實際上,疫情期間,九毛九、老鄉雞、百勝中國等餐飲巨頭都在選擇拓店,隨后整個餐飲行業都因疫情的反復,承受了巨大經營壓力。
今年上半年,整個餐飲業正在出現強勢反彈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24329億元,同比增長21.4%,成為前六個月反彈最大的消費品類。
多家餐飲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扎堆預喜:九毛九預計凈利潤不少于2.2億元,同比增幅不低于281.3%;海倫司預計凈利潤在1.55億~1.60億元之間,實現扭虧為盈;廣州酒家預計凈利潤約為7616.38萬元,同比增加39.86%;全聚德則預計凈利潤在2600萬元至2850萬元之間,同比扭虧為盈。
海底撈的壯士斷腕舉動,讓海底撈等來了反彈時刻。
內傷過后,大象想要繼續跳舞
2022年的業績扭虧為盈,為今年上半年的預盈利打下基礎。但海底撈餐廳的經營數據相對比整體營收凈利還并不是非常樂觀。2022年海底撈的同店平均翻臺率從2021年的3.4次降至的3.1次,同店平均日銷售額相比2021年也有下降。
經歷過挫折之后,現在海底撈的發展思路穩字當頭。在今年6月的海底撈股東大會上,海底撈執行董事周兆呈用“樂觀+謹慎”概括了今年的擴張策略。
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今年7月初,海底撈共經營1369家門店,其中今年上半年約新開8家門店,以重啟“硬骨頭計劃”門店為主,且新開門店多集中于二線城市。
雖然國內門店的拓店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調整,但是在海外市場,海底撈還是保持了擴張的勢頭。
在海外業務方向,去年7月,海底撈海外業務分拆上市——海底撈子公司,負責海外業務的Super Hi(特海國際)遞交上市申請。特海國際由海底撈上市公司持股90%,穿透后控股股東為張勇和舒萍夫婦。分拆上市后,張勇和舒萍是特海國際的實際控制人。
招股書顯示,特海國際在海外共開了97家餐廳。2021年一季度收入6800萬元,2022年同期已上升至1億元。據財新報道,上半年,特海國際在迪拜開出了中東地區首家門店,下半年則計劃開拓菲律賓市場。
去年,海底撈的一個發力重心是傾向線上外賣。2022年7月,海底撈成立社區營運事業部,從單一線上火鍋外賣增加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營運模式。
2022年,海底撈外賣業務的收入從2021年的6.30億元漲至12.80億元,同比增長103.3%,并在內部加大推行數字化轉型。外賣收入及其占比和人均消費也在上漲。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撈實現社區運營收入12.8億,外送站點擴展至1400個,覆蓋全國450個城市,外賣成為海底撈新的增長點。
今年開始,海底撈在結合“演唱會經濟”,發力場景營銷創新。具體包括:推出全新夜宵菜單,聯動熱門IP、演唱會第二現場深夜安可Party設置粉絲限定狂歡區……在上海蔡依林、武漢五月天、天津張韶涵演唱會等多地現場,出現海底撈員工舉橫幅拿喇叭瘋狂“撈人,海底撈多地門店甚至深夜臨時變身“演唱會第二分會場”。
“人”也一直是海底撈強調的競爭力。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此前提出,海底撈核心競爭力是能夠激發員工創意、熱情、積極性的一套海底撈人力資源體系。
在整體經營方向,此前海底撈先后取消了大區經理之下的小區經理崗位和家族長崗位。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11位大區經理負責大中華區門店運營,管轄區域內“門店拓展、工程、人事”等工作。
據了解,從今年年初開始,海底撈下放產品上下架的權限,店長和大區可以根據本地化需求調整產品和服務,賦予區域更大的自主權深入洞察市場。
產品創新方面,今年海底撈繼續在區域化產品方向發力上新,例如上海區域的黃燈籠椒鍋底、鮮切牛上腦,鄭州區域的胡辣湯、武漢區域的熱干面,加重產品的本地化。
縱觀老牌餐飲企業海底撈的復蘇之道,沒有奇招,審時度勢果斷閉店斷臂求生,管理層敢于承認決策錯誤。未來等待即將三十歲的海底撈的前景,還是如何持續增長、穿越新的經濟周期。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柳大方,編輯|房煜)
關鍵詞: